宗教间的和谐共处是一个历史悠久的遗产,其根源在于蒙古可汗的宽容政策(12世纪)。基督宗教大约在一千年前就已经被了解并实践,我们愿意将自己在精神上与这个古老的传统相连。
他以宽容、博爱的精神,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倡导和平、和谐的社会理念,为促进社会的团结与进步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他的行为体现了宗教的人文关怀,让更多人看到了信仰的美好与力量。
中国教会不应该在社会上呼唤饶恕、宽容、怜悯、同情吗?药家鑫案及其类似案之所以发生,就是因为我们只关心自己,不考虑他人。
大圣先贤孔子曾经多次谈到人无信而不立的重要性(论语)。他认为一个没有信仰和不讲信用的人,就丧失了做人的起码的资格,是不能在社会中立足的。
本乃寥寥数语,却深刻道出了人生对事对物、对名对利应有的态度:得之不喜、失之不忧、宠辱不惊、去留无意。这样才可能心境平和、淡泊自然。
我出国好不容易回来了,她不说飞机好,她说她念经念的,“母在巢中盼子归”,我不能给她泼冷水啊。把不同世界观的对立看成是人和人的对立,这是不对的,我为什么要和我妈对立?
「百般的忍耐」:牧者需要耐心、宽容、理解人心的软弱。灵修:宣讲不只是神父的责任,也是每位受洗者的使徒使命(missio)。
当我们按部就班去参与弥散,心怀忧虑抱怨去领圣体时,我们已经把信仰当成一种义务;当我们在电视机旁消磨时光,在牌局中谈笑时,不知不觉中,我们的行为已经远离爱;不知不觉中,我们的心为世事所困扰;不知不觉中,我们的心不再宽容
1955年,庇隆总统领导的第一次政变后,军政府主张离婚和娼妓合法化,加强宗教教育管理;教会则谴责军政府枉顾人权,经济政策不公平扩大贫富差距,以及政权不依法更替等,双方又起冲突,到1966年达成协议(Concordat
在天主圣神的光照下,在至圣圣父教宗本笃十六的牧函推动下,弟兄间的纷争消除了,认识一致了,互相谅解了,互相宽容了,大家又回到一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