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举出在日常生活中忍耐的榜样,如“妈妈和爸爸、劳动者、医生和护士、病患,他们每天都要默默地以忍耐的圣德来美化这个世界”。可是,“我们通常都不能忍耐。
但我相信,现在在整个世界,有一种文盲,就是对信仰和基督宗教信仰知识的文盲,我认为,应该将此置于首位,结合我们的所有力量和才能,来共同面对它,将教会多年来所说的,就是需要再福传付诸实践”。
我们面前开启了一个充满机会的世界,今日文化向我们呈现有价值及良好的面目。若我们不想沦为换台文化的牺牲品,有时它也是一种死亡文化,我们就必须提高善於分辨的习惯,培养自己及训练分辨能力。
我们与物质的占有关系只是表面的,因为我们不是世界的主人:我们所喜爱的这个大地其实不属于我们,我们在这片土地上是住客和旅客(参阅:肋廿五23)。”
重要的是各地不同的艺术实践能建设某种‘避难城’的网络,进行合作,帮助世界摆脱那些没有意义又空虚的自相矛盾,并且努力克服种族歧视、仇外心态、不平等、生态失衡,以及对穷人的恐惧”。
帕索里尼神父指出,教会的信仰建立在基督的复活之上,自古以来向世界宣示死亡之后的生命希望。然而,随着时间推移,这一承诺逐渐黯淡,如今与其说被质疑,不如说被漠视。
毕竟,在世界不同地区,例如意大利,执事职的存在已是由来已久的一个事实,因此每位执事的个人和家庭见证,以及为教会的服务,无疑能是让人认识执事职的一种方式。
这个人被排除在世界之外了,被隔离了,被困于他的耳聋和口哑中,因此他不能与他人沟通。
教宗指出,耶稣的话语“颠覆世界的逻辑”,邀请世人“以新的目光看待现实情况”,“即使在脆弱和苦难中”也认出美来。
基督徒在人生旅途中“朝着同一个目的地”前进,应当在一个充满张力和分裂的世界里缔造团结。关怀他人的现况人们在圣年踏上朝圣之旅。教宗由此提起以色列子民走向应许之地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