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根据《礼仪宪章》的指示,这种参与在于“无论是司祭或信友,每人按照事体的性质和礼规,尽自己的任务,只作自己的一份,且要作得齐全”(同上,28号)。
教宗说:在体验信仰和天主的爱的氛围内,家庭的自身关系得到转变,被更为宽广的意义所‘填满’,能够超越自己,建立起意义更加广泛的一种父性和一种母性,也会接纳无亲无故的人,把他们当作兄弟姐妹
一个基督徒若想认识自己的身份,舒舒服服躺在沙发里翻书是办不到的,因为世上没有一本内含天主肖像的目录册;自己构想一个安逸的天主、遵循与天主毫无关系的准则也是办不到的。
在讲道中,教宗从当天的福音出发(参阅:谷十三24-32),指出人子来临前令人惊慌失措的迹象有助于我们诠释历史,明白今天的伤痛与明日的希望并存,让我们能从今天悲痛不已的各种矛盾进入到救恩;我们的救恩即为与上主相遇
你们的艺术如同充满圣神的风帆教宗首先回顾,教会与艺术家之间一直保持着“既自然又特殊”的关系。说这关系自然,是因为艺术家“认真对待存在、生命和世界的无尽的深度,也包括其矛盾和悲惨的方面”。
150多名出席“北极:生命的镜子”专题座谈会的人士抵达纳萨克,他们在格陵兰岛漫游的最后一站。9月11日晚上结束了这项会议的科学讨论,昨天12日是留给专心祈祷的一个时刻。晚上,与会人士启程前往伦敦。
与会神长们在发言中谈到贩毒在那个地区的悲剧、本地化与福传、以公认有圣德的平信徒履行圣职的途径来缓解司铎短缺的困境、民众热心敬礼、受造界的神学,以及跨宗教和大公运动对话。
教宗表示,圣奥廖内(LuigiOrione)神父向天主祈求“仁爱的火窑”来点燃我们的热忱,使“冰冷的世界”焕然一新。教宗说:“关心团体生活、人际关系和团体祈祷的品质非常重要。
今天清晨的弥撒圣祭中讲解耶稣治好瘫痪病人一段福音时,教宗方济各强调了真正的奇迹是世界与天主修和、新的创世。
对每一代的基督信徒来说,圣体圣事是人们在这个因思想和经济制度而变成干旱沙漠的世界中所不可缺少的食粮。这是教宗本笃十六世于6月7日基督圣体圣血节下午举行隆重弥撒祭典时所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