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主耶稣曾非常明确地告诫我们说:“你们先该寻求天主的国和它的义德,这一切只会加给你们”(玛六33)。
这是从天上降下来的食粮,不像祖先吃了‘玛纳’仍然死了;谁吃这食粮,必要生活直到永远。”(若6:54-58)两者拥有完全一致的共同特性,那就是“吃”它/他,便能生活到永远(永生)。
马尔谷和玛窦两位福音作者都记述了这个事件:这个历史事实,在犹太历史学家弗拉维奥(GiuseppeFlavio)于公元第一世纪的著作中得到肯定,250年后,在凯撒勒雅的主教欧瑟伯(EusebiodiCesarea
(玛19:19)你们作子女的,要在主内听从你们的父母,因为这是理所当然的。(弗6:1)孝敬父母这一端道理在圣经中多次出现,其特殊地位和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生命来来往往,来日并不方长。
研究所每个月都会与圣玛利医院的殡仪馆合作,对已经完成研究的遗体进行火化。学院会承担火葬的费用,包括棺木、裹尸布和与火化过程相关的宗教用品。骨灰会被置于木盒或坛子里,存放在研究所内的临时安放厅内。
然而,因着天主,‘这光芒的深切渴望,以及教会接纳此光芒、分享此光芒的意愿,未曾减少’(参阅:《在教会共融内》宗座宪章,4号),因为基督的门徒蒙召成为‘世界的光’(玛五14)。
你们先该寻求天主的国和它的义德,这一切自会加给你们(玛六31-33)。这段圣经使雷西内拉的动机更加确定:寻找天主的国度。于是,雷西内拉自问:“我该如何去寻求天主的国度呢?”
良善的撒玛黎雅人的比喻要求我们的临在,因为“亲自参与是每位基督徒的召叫”。
(参阅:玛十六15-16)教宗表明,这个答案是“一段旅途的果实”,是伯多禄跟随上主、与祂同行、跟在祂身后一段时日的亲身经历的结果。
今天的福音给我们呈现的是撒种者的比喻(参阅玛13:1-23)。撒种是非常美丽的图像,耶稣用此来描述他的圣言的恩赐。我们想象一下一颗种子:小小的,几乎看不到,但植株长大了会结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