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同道、兄弟姐妹,如何使我们的教会摆脱停滞不前的状态,我建议大家要有同舟共济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走出思想误区,全力以赴地找回自己的位置,发挥自己应发挥的作用,为教会明天的发展创造更广阔的前景。
我走出教堂,仍然想着这句话的意义。想来想去,想不通。天色已经昏暗,太阳快下山了。教堂建在一座小山上,山的一边面对着海,一边是一个很美,但很荒凉的山谷。
18时整,身穿白色长袍、脚踩红色平底皮鞋的本笃十六世从观众席后方走出,人们围在通道栏杆两侧争相观看、拍照,面对人们的热情,教宗微笑着招手回应,他还停下脚步亲吻了一个小姑娘的额头。
当我走出教堂大门,看见教友们沉浸在和谐友好的气氛中时,我惊叹!教堂不就是我要找的家吗?耶稣不就是我心灵的归宿吗?到这来我一定不会感到孤独寂寞的。从此,十字架的标记在我的心灵上打上了烙印。
[page]交换礼物后,教宗陪同布什总统走出圣若望塔堡,两人沿着梵蒂冈花园漫步,徐徐地走向教宗花园的另一个塔堡,也就是梵蒂冈电台塔堡。
回家的时候,望着漫天的彩云,迟迟不愿走出照射在教堂里的霞光,爱此光华好,常思主恩浓......
最后,教宗强调,施舍提醒我们“走出自我,分享彼此的需要”。
有人说:西方的教堂是血淋淋的,他们的神在受苦,他们在神面前忏悔,当走出教堂却轻松无比。东方的庙宇也是血淋淋的,我们的神在享受,我们在神面前行贿(祈祷),但走出庙宇时表情却更加凝重。
有人说:西方的教堂是血淋淋的,他们的神在受苦,他们在神面前忏悔,当走出教堂却轻松无比。东方的庙宇也是血淋淋的,我们的神在享受,我们在神面前行贿(祈祷),但走出庙宇时表情却更加凝重。
是什么力量鼓舞着一位单身母亲走出悲苦生活的阴影?是什么力量安慰了她老年丧子的悲痛?是什么力量推动了一位柔弱的女子勇敢地肩负起福传的使命,带领多个兄弟姊妹走进了天主教会的大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