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渴望而又渴望》宗座牧函重申在礼仪中教会共融的重要性,而这礼仪则是源自梵二大公会议的礼仪改革。牧函指出,这不是新的指令或是有特定规范的训示,而是为明白礼仪庆典的美好及在福传中的作用所作的省思。
恰恰是在耶稣受难中,基督的坚忍显现出来,就如祂柔和适度地接受被逮捕、被殴打和被不公正的定罪,祂没有在比拉多面前回嘴;祂忍受被士兵侮辱、吐唾沫和鞭笞;祂背负起十架的沉重;祂原谅那些把祂钉在木架上的人;在十字架上
1900年与1965年愚昧演出的悲剧我们似乎都忘了。不懂亚松达的灵修,就不懂得我们的差距;不会学习服从,就不懂得我们追求穷人基督的意义。
因基督执行天父的旨意,赏罚严明。至此,我们已对耶稣说的比喻作了适度的分析,但经中还有一句话很值得思考,那就是伯多禄说的:主呀,你讲的这个比喻,是为我们说的,还是为大家说的呢?
(宗8:14-17)此外,圣保禄在《致格林多人后书》中写道:那坚固我们同你们在基督内的,并给我们傅油的,就是天主;他在我们身上盖了印,并在我们心里赐下圣神作为抵押(格后1:21-22)。圣神的保证。
因着这一次相遇,他们成了耶稣的门徒,与耶稣天天生活在一起。这个经验为若望一定是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虽然只是一句简单的邀请,却奇迹般地改变了他们的生命。
圣大额我略的一句名言:“读圣经的最终目的是学习如何透过主的话语,去认识他的心。”
苏格拉底曾经说过:没有经过反省的人生,是不值得活的。人就像一块天然的矿石,需要不断地用刀去雕琢,把身上的污垢去掉。虽然当时有些疼痛,但雕琢后才会光彩照人、身价百倍。
一个没有激情,没有爱主心火的讲道,对听众来说实在是难熬的,或者是使人入睡的催眠曲。
这一位,就是两千年前诞生于巴勒斯坦的耶稣基督。英国著名的非基督徒历史与社会学家威尔士在他的名著《历史纲要》中,用历史学家的准则来衡量一个人物的伟大性时说:他留下什么持久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