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松主教开门见山运用了孩童学步的图像来阐述我们与天主的关系:孩童学步时需要一个爱他、他也爱的人,以他的高度张开双臂鼓励他勇敢前进,在他跌倒时接住他,帮助他反复练习,直到学会走路。
你在有节制、有组织、有技艺的体力较量中产生,让全世界的青年学会相互尊重和学习,使不同民族特质成为高尚而和平竞赛的动力。
应该多倾听身体的讯息,透过身体的觉知,烧溶自己过去的负面感受,管理好情绪,学会接纳自己,认识自己,懂得爱自己;回皈到天主内,通过身心灵的整合,实现内在与外在的和谐统一,从而重获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在收藏的旧外文文献中,1515年至1800年初出版的西文珍本计1800种2000余册,而其中的汉学著作尤为引人注目,它们是研究中西关系史、中西文化交流史、欧美汉学等的珍贵史料。
我说:做不到,她则说:你行的,这么多人捐款和祈祷救回了你,你要学会感恩。我说:我感恩也是痛苦的感恩,主会悦纳吗?但我竟然忘记了,主是被钉在十字架上的那一位!
大人们总是鼓励孩子要学会坚强,不要哭。30多年过去了,孩子的眼泪始终没有流出。这是怎样深重压抑的伤痛?张翎想让更多人关注这些未流的泪。她决定从地震孤儿难以弥合的心灵创痛入手,开始小说创作。
「我们必须学会分享,好能一同成长,不让任何人被排除在外。全球疫情提醒我们,人人同在一条船上。众人拥有同样的担忧和恐惧,这再次展现出没有人能独善其身」。
1963年12月4日,即第二期会议结束的当天,大公会议最先通过和公布的两个文献:《礼仪宪章》和《大众传播工具法令》,足见这两个文献在教会信仰生活中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因此,作为堂区司铎不能停留在重复日常的牧灵行为中,也需要藉着教会文献中对堂区司铎的定位,更进一步的善尽职责,践行使命。本着这个目标,笔者从教会文献中反省堂区主任司铎的职责与使命。
“教化王”在教会祈祷经文及文献中的沿用:利玛窦的“教化王”译名及策略深刻影响了早期包括祈祷经文在内的天主教中文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