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乃是爱的外延,爱的具体化,本意即是慈善、同情与悲悯,而其根源总不外乎爱。古贤孟子所说的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中的恻隐也即慈悲之意,但若离开爱,所有的慈悲、同情、怜悯、恻隐便很难生发、立足、展现。
这是对司铎行圣事时的“事效性”(Exopereoperato)认知的一个必要补充,因为司铎在行圣事时,不该只问是否“有效”,更该问,一个圣事执行人该有何种谦恭谨慎的态度和多深多厚的信望爱三德。
蒙召将「生命」传遍大地,为天主圣爱拓展空间在世界圣召祈祷日之际,各地将举办多项活动,教宗预祝这些活动能在家庭、堂区、善会和教会运动等地方「增进有关圣召的意识」。
我们怎样才能在日常生活中将我们的服务转化为具体的爱德工作和通往圣德的道路呢?教会回答说,做善事和成圣总是非常难,但成圣的道路上没有懒人。为了走向成圣,耶稣给了我们一个简单的计划,即爱天主和近人的诫命。
(玛7:7)耶稣是忠信的,他的许诺一定会实现。但在求、找的过程中我们是否听从圣神的安排,接受圣神的引导,耐心地等候,让信德结出丰硕的果实,这是我们能否得到恩宠的关键。正确的求恩态度应该是求主恩承主旨。
耶稣基督乃是奉献生活的鼻祖与楷模,在纯粹无私的利他爱中流尽圣血,献出宝贵生命之后,他仍然意犹未尽、情犹未止、爱犹未减,竟将自己的体血隐藏于面酒形内,而使他的慷慨奉献继续在人间存留、延续,作为养人灵、医人心的神丹妙药
她说,学校既要帮助学生回应世界的转变,也要在科技为先的社会中,让她们的心灵健康成长。现今社会物质生活丰富,青年容易受外间价值观影响。
彼特拉克说:我是凡人,所以只祈求烦人的幸福;爱拉斯谟也说:所有的幸福都从我而来,只要使我快乐,就一切可为,就都是出于这样一种思考。
这个理论的结构让人震惊,它表明我们的灵魂一半尚在大脑里,还有一半在宇宙的某个地方。
早晨6点,衡水教区在主教府——景县总堂为王向明、徐永强、高爱军3位修士举行祝圣执事典礼,典礼由封新卯主教主礼,26位神父共祭,修士、修女、执事家属及近百位教友参加祝圣典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