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故事的讲述者是德肋撒修女———1979年诺贝尔和平奖的获得者。有一次我在街上找到一个大约六七岁的小女孩,然后把她带回施舒瓦,我给她洗了一个澡,并给她衣服及好的食物,当晚这孩子跑掉了。
领洗者呈现两大特点:一是平均年龄较低,30岁以下者占60%(希望和未来);二是文化程度普遍较高,大、中专以上占86%(有利福传),有如此的吸引力、凝聚力、向心力,怎会为新的不来旧的走散而发愁呢?
这期间的社会阅历,把一个天真、有理想,对人生充满憧憬的懵懂少年,熏染成一个自私、贪婪,以最大限度追逐名利、金钱、权力者,坚信唯有自己才能救自己,逐渐形成人生信条就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圣保禄明白天主的爱,因此他能够说,他深信无论是死亡,是生活,是天使,是掌权者,是现存的或将来的事物,是有权能者,是崇高或深远的势力,或其它任何受造之物,都不能使我们与天主的爱相隔绝(罗八38-39)。
主日福音记载洗者若翰宣讲悔改的洗礼,为得罪之赦。教宗说,不仅无信仰的人需要悔改皈依,那些自认为已是基督徒的人也同样需要悔改皈依。没有人可以说:我一切都好。这不是真的,这是自负,我们必须不断悔改皈依。
生活中帮助人,就会使自己成长;带着耶稣的博爱走进弱者、病者、贫者中间就会发现主的同在。韩罗堰李小明教友,十年前在煤窑打工遇到意外,造成下肢瘫痪,爱人又有癫痫病经常发作,两个男孩子正在读书。
後者以德行包装罪恶,以公众利益包装经济利益。教宗指出,危险始终在於「称恶为善和称善为恶」。今日确实有许多「为生命效劳」的机构,但「也有很多机构关心经济利益胜过於公众利益」。
我们应该效法洗者若翰,为基督预备道路,然後给祂让路。你们想想,教会若不把聚光灯对准自己,而是对准至高者天主,她将美丽万分。我们的路还没有走完,还需不断地衰微。
教会胸怀宽阔,走近历史的受伤者和屈辱者,为贫苦者服务。
教宗抵达世界粮食计划署的所在地之後,先来到殉职纪念墙前向那些为饥饿者争取面包而奉献生命的职员表达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