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支撑整个社会的价值观体系来自福音书(例如人的尊严、团结、工作和家庭的价值观),然而我们看到了某种蒙蔽天主这种自欺欺人的倾向产生,这是一种失忆——尽管不是对基督教义的完全否定,
因为只有良好的家庭才有良好的社会,只有良好的个人才有良好的团队。修道人更应学会生存,学习生活,学会做人,否则其他德行免提。每天检讨自己内心想的什么?听的什么?看的什么?做了些什么?
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教友中的离婚现象,特别是未婚同居现象已呈上升趋势。如何迎对这一挑战,欢迎大家予以关注,并积极讨论。
刘哲神父认为,基督宗教有助促进中国当代社会的道德文明。他解释:“在北京等大城市,人民过着富裕的物质生活,但因为很多人没有信仰,精神很空虚。”
“自杀是对个体生存意义的否定和对个体所在社会的否定”。那么,人为什么对自身作出“否定”呢。我想除了信仰的危机外,最主要的还是缺少负重的力量。
明朝后期社会黑暗,宦官乱政,结党营私,吏治腐败,贪污受贿成风。徐光启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却是作风正派,廉洁奉公,出污泥而不染。
为了适应中国当时佛教流行的社会风俗,他削发穿着僧服,自称僧人,还把自己的住所定名为仙花寺。他为了更有利于传教,利用传授自然科学的方法来吸引人们。
我们更会看到耶稣带来的爱的革命,不仅转化我们的内心,也激发周遭的社会架构作出改变。「你们应按这圣言来实行,不要只听。」我们打从普世博爱运动的开始,已体验到这一切。
由于他与基督的紧密结合,因而得以度相反当时社会潮流的简贫穷的生活,为了表扬他的贫穷和谦逊榜样,以及他热心事主尤其对朝拜圣体的无比热心,教宗庇护十一世于1934年册封他为圣人。
我是文革期间嫁到一个外教之家的,虽说受当时社会背景的影响,其实也是男方求婚的结果。因为方圆几里都知道我是由天主教家庭调教出来的一个知情达理又有爱心的好女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