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自《宗徒大事录》的第一篇读经记载了伯多禄和若望的这句话:我们不得不说我们所见所闻的事(宗四20)。
若一个神恩,一件礼物仅用来肯定自己,那么它是不是真正的神恩或我们是否忠实地活出这个神恩,就值得怀疑了。 教宗强调,换句话说,神恩应使教会及其使命受益,应被接纳,却不消灭神恩。
若我们环顾周围,会看到四处都有饥饿的人。我们被穷人环绕着,数百万只伸出乞求食物的手,他们不是乞求一种信仰观念。在这种情况下,教会如何回答呢?龙基神父从《福音》的增饼奇迹中寻找答案,展开他的默想。
当天的读经一讲述了犹太人宗教领袖威胁伯多禄和若望不得再以耶稣之名施教的事件(参阅:宗四13-21)。
耶稣的公开生活始于在约但河受洗,洗者若翰的洗礼标志出受洗者“愿意悔改,为得罪之赦”。耶稣来到若翰那里为受他的洗,若翰有意阻止祂,但耶稣坚持,是为体现基督“与罪人同在”的明确意愿。
当天礼仪选读了《若望福音》中耶稣在十字架上将祂的母亲托付给若望宗徒的事迹(参阅:若十九25-34)。教宗强调,教会结出的果实“正是圣母的果实”,这通过教会中每个成员的生活来实现。
渔山本着爱主救人之诚,写信劝他说:“忆在苏堂相会,计有二十余年,人生几何,违阔如是!仰维先生之名与智,杰出于众,但百年一著(指救灵大事),为主备否?若得今忘后,得地失天,非智也!”
(若12:25)到了约定之日即11月19日,那个中国商人自早至晚未见露面,登陆广州一事已经无望了!因为他是唯一物色到的对象。
有教士伟立尔莫、尼各老等同使臣来华,建堂传教。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年),复遣大臣再赴西国谒觐教宗,使臣面奏:“中华蒙古皇帝久已尊崇圣教,请多派传教士东来,广宣正道。”
陇县福传和传教扫描在参加了两天堂区夏收(收割堂区自种的7亩小麦)后,笔者在本堂神父安排的向导带领下,对县城和7个村进行了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