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子蔚宝宝特别听话,去堂里念经从不闹着玩。她家里总是充满了天主的爱,充满平安喜乐。为什么她家这么和谐平安呢?就是因为妈妈活出了基督的精神,立下了好表样。
他的视力不太好,天又黑,路不好走,每次都是磕磕绊绊,孩子担心他的身体,不愿让他去,但他不在意,仍坚持要去。最后在教友们的劝说下,早晨去邻村送圣体,晚上在自己村送圣体,这样他才答应。
一对结婚十年的夫妻,太太是热心教友,每天念经祈祷、参与教会活动,但先生就是不领洗,孩子也怕进堂,我问孩子为何不爱进堂,孩子瞪大眼睛对我说:“我才不跟妈妈去圣堂呢!
一天,父亲骑自行车在去为堂里办事的路上,因路不平摔了一跤,摔得鼻青脸肿。一个七十高龄的老人为了教会,真是拼了老命了。2001年圣枝主日,父亲劳累过度,患了脑梗塞。经积极治疗,生活能自理。
这个哲理告诉我们不必垂着头去承受痛苦,而该挺着胸去拥抱它。我们能够拥抱痛苦,因为我们知道新的契机将自痛苦中产生。耶稣把我们的痛苦称作产痛。
教宗方济各致函与会青年,勉励他们「以言以行去证实邪恶无法决定我们的历史」。与会青年来自不同的基督信仰教会,他们在聚会期间「活出友爱精神,表达他们渴望成为历史的主角,不愿让他人决定自己的未来」。
教宗方济各永不停止去邀请我们与‘基督’相遇。孟买(亚洲新闻)-印度巴洛达(古吉拉特邦)的嘉尔默罗跣足女修会,庆祝今天的圣母奉献日,沉浸在默观的祈祷中。
一次母亲叫我去买菜,由于人多拥挤忙乱,卖菜的没收我的钱,我回家高兴地告诉母亲,心想一定会受到母亲的夸奖,可是母亲一听便很严肃地说这是你的不对,怎么买东西能不付钱呢?
从生到死,就是一条从抓紧迈向开放放松的路程,人要穷其一生的岁月及精力,去改掉占领、拥有、争取、执着、垄断、自私自利的心态,学习施予、分享、奉献、贡献。
第四至六章是慈幼式教育的核心:教育牧民团体如何一起计划以预防教育法去推动青年牧民。第七及第八章介绍各事业及各会省如何有组织地去实践青年牧民的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