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教会的圣召普遍缺乏,有社会的问题,也有我们这些神父自身表样的问题。我当年修道,就是受到家乡老神父的感召,看到老神父德高望重的样子,我也立志作那样的人,要去作神父。
他的弟弟丁松青神父回忆他们的孩提时代:我们很穷,我记得有一次我们赢得了一次去迪斯尼乐园的旅程,一整天,包括在餐厅吃午饭,在这个美味的自助餐前,很难以相信自己的眼睛。我们吃到撑得难以行走,消化不良!
(格9:16)这是73岁的李翠荣姐妹经常用来鞭策自己的一句话。李翠荣出生在一个世代热心的老教友家庭,自幼打下了牢固的信仰基础,尽管在那几十年的风雨年代,她也从未隐瞒过自己的教友身份。
敬礼的高峰,是全罗兹教区成员在圣女的圣髑前,重宣钦崇与宣扬天主慈悲的承诺。
敬爱的刘主教虽然离我们而去了,但是他的德范与话语却永驻心底。“神父!为讲好神学,勿要忽略祈祷!”主教的这句话常常浮现在我的脑海,回荡于耳畔。
教区的老牧人谢保禄走了,我们来回忆他的几个故事片段。母亲老牧人小时候对父亲的印象有些模糊了因为当时代年幼。父亲去世时,母亲28岁,家中五个孩子。牧人虽是家中的老大,也只有10岁。
记得曾有这样一个大家都非常熟悉的故事:两辆马车同时陷入泥坑,前一辆车的车夫立刻跪在地上祈求天主助佑,而后一辆车的车夫却急忙拿起铁锨铲除车轮前的泥泞,再将远处的干土扔向坑中。
他的考量当然是完全合乎逻辑的,并且事实也正是依照他的“逻辑”而成就的:他开始下沉。其实,伯多禄的经验很多时候也是我们自己的经验。
这些新挑战无疑是人类社会共同命运的集中反映。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倡导世界各国团结协作、同舟共济,我认为这是破解上述种种难题的唯一正确选择。
行动中的默观者圣依纳爵在他神操的结束祈祷《圣爱瞻想》中说,“爱不是在言语中,而是在行动中,并且是互相给予的”,换句话说,爱不是名词,而是个动词,因此,圣依纳爵很强调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