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牧灵传教,教宗解释说,不该在没有连续性的传递大量教义的问题上纠缠不休,传教的宣讲要体现在更有吸引力的实质性工作上,就是燃起心火。
在几年的传教生活中,我确实感到收获太多,心灵的磨炼是无法用言语诉尽的。以前我的性格十分内向、懦弱,现在我开朗、镇静,并能帮助别人和自己,在一切事情上由方济各祷词和在耶稣的苦难中找到甘饴。
两地的主教及神父透过忆念可敬者利玛窦神父的传教典范,追溯在中国的教会的根源;周守仁主教与李山主教于交流期间,互相赠送墨宝,上面不约而同地书写「同道偕行」(共议同行),见证两地教会于互勉中,积极实践教宗方济各透过世界主教代表会议所推动的共议同行精神
也有个别的神父在灵修的路上走不到头,罪是祝圣他的主教呢?还是培养他的修院呢?主耶稣不是又召叫了保禄吗?主教们也还是要继续不断的祝圣新铎,修院也还是在继续培养人才。
理性思维相对强势一些的信仰者,他们会从道理上先明确,然后才去践行;感性色彩相对浓厚的信仰者,他们或许不需要太多的透彻道理,相信耶稣爱我们,因着爱救赎我们,他们自然会生发信心,一生践行天国的真理。
他们扬言这也是一种传教,是真的吗?你能认同吗?耶稣的教会怎么成了这个样子?这和当时犹太人把圣殿当成买卖场所有什么区别呢?
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郎修士来华传教,随即入宫,成为宫廷画师,曾历任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并受到三朝皇帝的重用。他在华五十一年,为中西文化的交流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在我们的传统认识中,福传也就是传教——将耶稣基督救赎人类的奇迹告诉他人,使人认识天主,皈依而进入教会,成为基督大家庭中的一员,分享基督的旷世救恩。这是教友们对福传的最普遍认识。
与会人士在维罗纳要总结前几届会议的经验,准备为基督的救赎希望敞开大门,在教会传教使命的推动下提出今后的工作。那么,人们对这项会议有何期待呢?
教宗从主日福音谈起,论及我们与耶稣的关系和我们的见证,指出使徒传教生活的两个重要方面:我们与耶稣的关系远胜於其他任何关系;传教士不是传播自己,而是传播耶稣,藉着祂传播天父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