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圣神,教会就没有活力,信仰只是一种教义、道德只是一份义务、牧灵只是一项工作而已”。教宗再次叮嘱信友们,让圣神来塑造我们,超越我们草率的判断和对促进修和与共融的抗拒,超越我们一切可能的固执。
儒教的基本教义是敬天,奉祖,仁义,崇礼,性善。儒教关注的是现实人生,讲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实践。
这些神父感觉到教友们在去年的主教会议后感到困惑,故希望「重申我们坚定不移忠于有关婚姻及人类性爱真正意义的传统教义,就是建基于天主圣言和教会两千年传承的教义」。
对中国人熟悉的事物、特有的思维方式和认知习惯加以包容、提升,巧妙地引进基督的教义,让人们于不知不觉中走近基督,从而形成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信仰观念,代代相传,直至今天——这就是利玛窦文化福传的活的灵魂
历史上那些伟大的传教士,如中国的利玛窦、艾儒略、汤若望、南怀仁、印度的诺比理、越南的陆德……,这些人没有一个不是知识丰富的,正因为他们非常熟悉很多国家的文化结构、民族风俗、历史传承
那些人作先知,有的作传福音者,有的作司牧和教师,为成全圣徒,使之各尽其职;为建树基督的身体,直到我们众人都达到对于天主子,有一致的信仰和认识,成为成年人,达到基督圆满年龄的程度;使我们不再做小孩子,为各种教义之风所飘荡
在新的经济、政治、文化变革推动下,当今社会的道德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出现了一些新领域、新趋势。
我们可能不会在教会体的结构上结合,以及在统一的礼仪中合一,但我们可以透过大公主义的友谊和藉着共同的信仰实践,一起祈祷并分享我们的信仰。华苏拉无畏地呼吁要合一,而我们许多人都从中受益。
我鼓励各团体的牧人负起责任,尽力使退省之家不会欠缺,但愿在这些退省之家中,具备良好教义和灵修培育的工作人员与讲道员,是真正的灵修导师。我们永远不要忘记,灵修生活的主角是圣神。
他自认为基督教徒,但坦言未能严格实践圣经教义,而且在重大的神学焦点上仍有许多疑问。不过,他表示自己将坚定支持基督教信仰的价值观与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