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解释说,宽恕的圣神促使我们拒绝其它的路,例如:仓促评判他人的道路;把一切拒之门外的死胡同;只会批评他人的单行道。相反地,圣神勉励我们走上施予宽恕和接受宽恕的双行道。
教宗最後引用马佐拉里神父的一篇关於天主慈悲的祷词祈求道:上主啊,任何人都不被排除在救恩之外,因为祢的爱容纳每个人,并且不因我们的反抗或拒绝而沮丧和退缩。
我们基督徒作为城市的组成部分,可以发挥桥梁的作用,因为基督徒是少数群体中的少数群体,不被视为威胁的存在,这也是因为我们倾向於通过对话来解决问题,拒绝一切形式的暴力和为暴力的辩护。
对此,教宗继续说道:「我们必须坚决地拒绝针对犹太教信徒、基督徒、穆斯林或是其敬拜场所作出任何形式的暴力、歧视、与不容忍态度。
天主既要求这种出于心神、出于真理的祈祷,他怎能予以拒绝呢?我们念过、听过也相信这祈祷是多么有效。虽然,古教时的祈祷能救人脱免烈火、野兽、饥饿等灾祸,但仍未从基督接受祈祷的完美方式。
人对天主的话语有两种态度,即听了就服从的,以及从起初就拒绝的。然而还有那些即便跟着被请之人到了婚宴,却因没穿礼服而被赶出去。主人对客人的问话很触动我:朋友,你怎么到这里来,不穿婚宴礼服?
教宗进而阐明,人通常会在两种情况下拒绝接受安慰:一是愤恨的态度;二是抱怨的态度。当一个人愤恨不平时,他就有一颗「苦涩的心」,把苦涩视为珍宝。
张先生表示拒绝。当晚,他一夜未眠,总觉得有个声音在说:你不能这样,你是错的。第二天一早,他便来到教堂找到笔者,态度完全改变,说情愿为主作见证。这就是该文章的由来。
当今世代对穷人抱持某种「恐惧心理」,视之为「带来不安全、不稳定、混乱日常秩序的人,甚至拒绝他们,把他们隔离在远方」。
从不拒绝,总是欣然接纳天主的恩宠,寻求天主的旨意,顺从天主的指引,这是圣家留给我们的第一个礼物。圣家是个信仰为上的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