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就是整个书信的转折点,从教义进入道德劝勉,勉励信友活在圣神的引导中,实行爱德,战胜肉欲。
如诊所在过去的20多年中如雨后春笋般在各地乡镇纷纷建立;安老服务和收养残婴也再次变成了教会服务的任务。
这种在“爱德中实践真理”(弗4:15)的陪伴,有力地促进了每个成员在信仰旅途上的持续成长与皈依。3.责任意识的培育与平信徒赋权:在共同学习和分享中,成员们更清晰地认识到自己作为“受洗者”被赋予的使命。
《耶肋米亚先知书》说:听!在辣玛有叹息声,酸辛哭泣;辣黑耳悲悼自己的儿子,不愿受安慰,因为他们已不存在了!(耶31:15)圣史玛窦也引述了这段话(玛2:16-18)。
(教宗本笃十六世「天主是爱」通谕,18)教宗本笃十六世二00七年一月二十四日圣方济各·撒肋爵纪念日发自梵蒂冈
更重要的是,它不仅是一个宣报:它是一件大事,一件发生过的事,这件事让可信的证人在纳匝肋的耶稣这个人身上看到、听到、触摸到了!
自唱进堂咏开始,或当主祭步向祭台时,直到念完集祷经止;福音前唱阿肋路亚时;恭读福音时;念信经与信友祷词时;自献礼经前的引言各位兄弟姊妹,请你们祈祷……颂谢词、领圣体后经及降福时站立
(参路23:43)玛利亚·玛达肋纳是当时有名的罪妇,如果按她生活的习性,她应该是千夫所指,罪大恶极的女人。但耶稣没有放弃她,却让她接受真理,幡然悔改,跟随了耶稣,最后修炼成了伟大的圣人。
斯卡尔法里自称是一个多年的非信徒,现在却有兴趣并着迷于宣讲纳匝肋人耶稣。教宗在回信中写道:时刻已经来临,梵二大公会议揭开了开放和平等对话的时代,为展开严肃而富有成果的会晤,教会重新打开了门。
当百夫长刺透了耶稣的肋旁,立刻就有血和水流出来……他用钉痕的双手,拭去了我们痛苦的眼泪……天父的慈悲,正是通过他圣子的死亡与复活,将他千顷波涛般的生命之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