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结论从学理的角度来看,可同中国的亚圣孟子“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论断相对照,孟子的舍生取义与耶稣的献身事主在实质上有着相同之处。这种轻利重义的观念在东西方文明中有着殊途同归的解析。
“牺牲”的可能是我们最喜欢的一种食物或饮品,如巧克力、咖啡,也可能是一个由来已久的习惯,如吸烟、喝酒等。不管它是什么,基督徒几乎都会本能地把需要放弃某件特定的事情与守斋联系起来。
就像在前天主的晚餐和昨天主受难日礼仪当中,总有一句福音读经或一句歌词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中那样,今晚福音读经中的这句话你们为什么在死人中找活人呢?(24:5),也成了占据我思维空间最多的成分。
最使母亲欣慰的,是孩子的信赖。母亲常是慈悲的,是谓慈母,可知母和慈是分不开的。可是世上肉体的母亲,虽对孩子慈悲,也有一定的限度:有时耐心不足,有时为了私利,失去了母亲的美德,冷酷无情,遗弃儿女。
经过多次观察,魏修女了解到,孩子是陪奶奶看病的,从孩子的种种表现中发现,好像有轻微的自闭症,魏修女的怜悯之心油然而生。
“为和平的每一份努力,都蕴含并要求为正义奋斗。没有正义的和平不是真正的和平,它既没有稳固的基础,也没有未来的前途。正义不是抽象或空想的。不!
教宗用圣保禄的话勉励卡玛尔多利会士们向恩宠开放、把握时机将耶稣这个人、他的圣言和他的神迎入自己的生活,在每天的职责中努力忠于天主,让这项职责有效完成,而不成为信德的阻碍。
恭读陕西乐伦《关于领圣体的礼仪》一文后(见《信德》总第162期四版)我很赞成该文的一些观点,现在谈点我个人的看法,仅共商榷。尽人皆知,圣体是罗马天主教和东正教会内至尊至大的圣事。
素质教育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在这变化难测的世纪里,我们当代的青年神职逢上的是一个催人奋进的时代。
这份《和平呼吁》指出,30年前,全世界的宗教代表们应圣若望保禄二世教宗之邀齐聚亚西西,参加首届跨宗教和平会晤,「以肯定和平的大福祉与真正的宗教态度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