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爱的奥迹,大约是台湾9·21大地震后,就是1999年的时候,我们附近五个堂口有两个大医院,几位姐妹们长期在医院做志工,发现许多中南部来看病的兄弟姐妹需要当地教堂兄弟姐妹的陪伴,特别是对于面临家人去世的伤痛
对绝大多数天主教企业家们来说,缓解这种压力、松弛这种张力的方式,便是进教堂,参加宗教活动。
我们俩是在榆次教堂相识的。今年我们榆次本堂牛效平神父推荐我们来老人院过年,体验生活和圣召。老人院有位回民张树增爷爷,他喜欢喝茶。我每天就陪张爷爷喝茶,先洗茶杯,然后倒茶叶,倒开水,再帮张爷爷拿出花生。
我们将有机会在世界各地的主教座堂和教堂、在我们的家园和家庭,宣认我们对复活主的信仰,好使每个人强烈地感到需要更认识永恒不变的信仰,并传授给未来世代的人。
由此我们可想到圣母或耶稣在许多显现中都要求建筑教堂的原因。舍根是圣祖时代最重要的圣地之一。
他也抱怨早上祈祷太早,太长,教堂需要做的服务太多,但他仍然在每周参与祈祷与聚会。他告诉我,他感觉到自己需要,这样做感觉很充实。那么,我们是否也感觉到了回归贫穷、提倡节俭的需要呢?
期间和另一位老神父边振方一起,积极复修和新建多座教堂,培育神职和恢复修女院;2004年荣休后,仍把福传牧灵当做首要任务,编写要理,找圣书赠给教友。
我在教堂门口的一副对联上写道:入堂虔祷赞颂天主反省净化心灵,出门做事奉公守法构建和谐社会。很多人看了都为之赞叹,我只告诉他们一句话:发挥宗教正能量。我自己每天也在不断地学习,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
细心的人应当已经发现,灾区倒塌的无数房屋之中,有寺庙,也有教堂;在悼念死者和感谢生命重生的仪式中,也有烧香燃烛、双手合十、拜天叩地、两手划着十字圣号……的身影;即使是现在的救灾现场,不少的宗教组织、宗教基金会
她就安葬在同一地点的纪念教堂。麦琪乐奉献了毕生的精力,来展示天主对有需要者的爱与呵护今天,她的精神依然在我们心中……激励我们。而且依然历久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