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理性膨胀的当代,这种对“超越性精神家园”的追寻,恰能弥补工具理性的局限——正如《圣经》中“爱人如己”的命令与中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都能为构建人类和谐命运共同体提供伦理基础。
而且通过我们这种努力的涓涓细流,达到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种共识的波涛汹涌,汇聚成蓝色的、充满希望的科学大海。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做的是小事,不要怕小,要对我们所蕴含的,所期盼的,有一个充分的肯定。
习近平主席近年来不断地倡导人类文明共同体建构的价值,显然也是寄望于传统文化与宗教的智慧为不可逆转的全球化提供正面的助力。中国对全世界的贡献在什么地方?
因为,面对病毒,人类无法再分你我,所有人已经真正站在一条“船”上,命运共同体不再是想象。
属于他自己的财产只有其伤痛、苦难与悲惨,但是由此而来的助益却属于整个共同体,而且他所博得的荣耀对所有人都永远是普同的。”的确,没有信仰,人断然不会爱。没有信仰,人断然无法臻于“爱,直到受伤”的境界。
人类是一个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在全球化时代,面对疫情,我们应守望相助,携手应对风险挑战。时空挡不住爱,即便远隔万里,我们依然能感受到这位慈父的温暖和祝福。
致力在国际交流交往当中发挥天主教界的民间外交优势,成为中国宗教界的一面旗帜和发声者,更好地讲述中国宗教、中华民族的故事,增强宗教文化对话交流,倡导宗教和合共生、多元融通,促进社会和谐、世界和平,推动人类文明实现创造性发展,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文明力量
习近平主席近年来不断地倡导人类文明共同体建构的价值,显然也是寄望于传统文化与宗教的智慧为不可逆转的全球化提供正面的助力。中国对全世界的贡献在什么地方?
信德告诉我们,灾难无论在什么地方发生,都是人类共同的伤痛,都值得同情、怜悯,都应积极主动展开爱心援救,借以体现人类、家庭、地球村、世界共同体、基督奥身这些词汇的内涵与意义,不断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人道主义精神
教会是一个共同体,每个肢体都是圣所建造的一部分(参罗12:4-8)。问10:守安息日在今天有什么实际意义?答:它提醒我们每周应特别分别一天,亲近天主,远离世务,重整生活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