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回到教友的问题:根据教会礼仪,我们在受洗前需要先弃绝魔鬼,宣誓信仰,然后因天主圣三的名来施行洗礼。因此,洗礼是信仰的标记。那么,为什么我们不用“阿们”来确定对天主的信仰呢?
而且她的服务不只是捐钱,说几句安慰祝福的话,不只是给以治疗,给以温饱,而是不嫌脏臭把穷人像亲人一样抱在怀中,使他们感到温暖、亲切;给他们以人的尊严,使他们知道自己是一个人,是高贵的生命;使他们麻木和冰凉的心重新燃起生命的火焰
(梵蒂冈电台讯)第15届罗斯米尼专题研讨会(Simposirosminiani)于8月28至30日在真福罗斯米尼去世的地方,意大利北部靠近瑞士的小镇斯特雷萨(Stresa)举行,主题是:人,动物还是机器
这些人不喧嚷,他们祈祷,凭着信德在家庭、工作岗位和所属团体尽自己的义务。一个家庭纵使到了月底只有半块欧元,却在静默中不断祈祷,扶老携幼:那里就是天主的国。
福音记载了耶稣治癒病人的许多事迹,其中一件非常感人:到了晚上,日落之後,人把所有患病的和附魔的,都带到耶稣跟前,阖城的人都聚在门前(谷一32-33)。
礼仪的基本原则就是朝向天主﹐如此才能使人参与天主的工程。」 那么﹐什么是人被召叫参与的天主工程呢?
一上午,余震不断,摇得人头晕眼花,但是课堂仍然上课,每一次余震时老师几乎都问修士们:要不要跑出去?,修士们反而安慰老师,坚持继续上课。
教宗方济各解释说,这类人不向天主圣言开放。他们拒绝的不是讯息,而是携带讯息的使者。他们拒绝若翰,因为若翰不吃,也不喝,说他附了魔!;他们拒绝耶稣,说耶稣是一个贪吃嗜酒的人,是税吏和罪人的朋友。
看,远处一对男女相挽着踏着布满玫瑰花的甬路缓缓走来,他们的身影在花雨中是那样的和谐,那样的融入其中,足以让人忘记留恋周围的美景而把视线倾注于他们。他们是谁?为什么给人的感觉会如此不同。
第二张图画是黄昏的海滩,一名儿童心有余悸地告诉教宗,海浪会让人死亡。教宗连结儿童的信函与图画,指出移民「并不危险,他们反倒处於危险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