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斐2:6-7)使自己成为一个平凡的婴孩,给人间带来平安的福音,并与我们做朋友。
古道热肠的他,拿个“卡片机”拍摄他所遇到的奇人奇事,上网贴在他设在“河间吧”中的“河间即景”里,并经常做点力所能及的好事。
要让福传的热火常燃不息,还需要我们做太多的努力,圣经是我们信仰生活中的明灯,我们是靠天主口中的话而活,不是靠某个人的演讲感动才去做这项本是我们使命和义务的福传工作。
本想参与弥撒,但我们必须在规定时间回去,所以只得做罢。第二件,Br.Alois与我们中国青年在他的私人房间会面,也即是罗哲修士曾居住过的房间。院长问及我们每个人的堂区情况,问及我们对泰泽的感觉与期望。
重要的不是他们“做什么事”,而是他们“是什么样的人”?许多人看到神父、修女过三愿生活,心中感到好奇不解,“他们怎么可能过这样的生活呢?”
做布施?崇拜、祈祷、弥撒?为金融危机中的失利者实行心理按摩?理所当然,这是宗教界、佛教法师们的份内之事。然而,在此之外,我静心想想,其中似乎也有些事情、问题值得反思。
神父为我们婚配,这是这座教堂的老神父文革后第一次在教堂里公开为人做婚配,他比我还紧张激动。我们在圣言的光照下,在天主的祝福中,宣誓了自己的承诺:“无论疾病健康,患难困苦,不离不弃,直到生命的结束。”
要说享福,也就是有事做,累不着;有饭吃,饿不着;有衣穿,羞不着。再想得太多就是作孽。阅尽人间风尘,这话说得通俗,却极尽哲理。如果一个人的心灵与思想不复杂,那么他就可以轻易地获得幸福。
渐渐地,我们打听到小店有几家教友,为了照顾教友的信仰生活,当时分管南郊区的李建唐神父(今太原教区主教)借开政协会议的机会,在小店一户教友家做弥撒,户主叫闫福生,是1992年从晋源古城营搬到小店的,至此,
这位做母亲的脑筋不是很清爽,甚至可以说神经有点问题。刘家赶紧帮忙为她们找钱。最终也没有找到。母女俩说,她们住在刘家,这钱当然也是丢在刘家。刘家反复说明自己决没有偷钱,可是母女俩一口咬定是刘家偷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