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女们注意到有位老年妇女的家中散发出难闻的气味,但她却拒绝任何人进入她的家。最后,一位修女强行把脚迈进了门里,她才不得不让修女们进来。她们发现,房子里的马桶堵住了,满地都是粪便。
虔诚的人会不惜走遍千山万水去朝圣,来讨心目中的神明之欢心,他们却不知道:帮助自己家门前的穷者与饿者可能会更令神明高兴。如果它们的神明是无处不在的话,他们必定也就在这里,就在他们的家门外。
门是我们每天都必须要经过的,特别是那扇每天给我们带来安全、温情、喜悦、宽慰、静谧的门,为此,门也成为家的象征,门由此体现了它存在的意义。
他骑摩托车带着这位提供偏方的好心人去山上采药,一向没有爬过山的父亲,弄的伤痕累累也没有采到所说的偏方,可偏偏在回返的路上,父亲的摩托车出了故障,那位好心人受了重伤,医生说:如果晚到三分钟就会有生命危险……祸不单行,灾难还一直蔓延在这个可怜的家,
一位名叫拉撒路(拉匝禄)的乞丐“满身疮痍,躺卧在富翁的大门前,指望藉富翁家桌上掉下的碎屑充饥,但只有狗来舔他的疮痍。”这是两位主人翁生前的两种迥然不同的世间生活状态。
另外是教宗方济各在宣布大圣若瑟为普世主保150周年之际发布了《以父亲的心》的宗座牧函,这位“圣家的家长”创造了家庭共融的典范,是低调者和在第二线者,是平常、谨慎、隐藏的人。
第四,埃及那些款待圣家的人,得到了圣诞节的喜乐。虽然,他们可能还不知道这个婴孩就是“天主子”,不知道这个家庭就是“圣家”,因为他们接待照顾了圣若瑟、圣母玛利亚和小耶稣,他们同样接到了天福,充满了喜乐。
在我们犯罪选择拒绝生命和爱时,天主子耶稣基督降生成人来拯救我们,引导我们,带领我们回归父家。天主不仅要宽恕我们,更邀请我们分享祂的复活和永生。
司祭用银钱买来的奴仆,以及在司祭家出生的人都可以吃圣物(11节)。而司祭的女儿若嫁给非司祭族人,则不得吃圣物;但若她丧偶或被弃,没有子女,又回到父家,则可如同少女时一样吃圣物(13节)。
这二十一年来已经培养了近三百位年轻有为的神职人员,他们大多已经成为各教区福传牧灵工作中的骨干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