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真的,家有为天主奉献的子女,天主自然会赐予丰沛的恩宠,无论是有形与无形,健康和事业,都使我们感恩不尽。
岳母是个苦命人,3岁失母,与父相依为命,后来,其父再婚,得到了养母的爱,懂事的她从小听话,很小就开始帮助父亲做地里的农活,帮助养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
生活总是伴着太多的艰辛,刚刚走出痛失苦母的阴霾,17岁时,由于姥爷在外面做生意,家中有不少地,成了地主成分,家里的东西被抢劫一空,姥爷也挨批斗。
本堂胡连江神父和读经群的家人们在一起真情唱圣歌:《这条路我们一起走》。大家一起祈祷,感谢天主的恩典,感谢天主圣神的助佑,使大家一起走完443天的通读圣经的路程。祈祷后大家自我介绍,互相认识,彼此了解。
可喜的是:2005年共有110多位慕道者在洪家楼教堂领了洗,成为了教会的新成员。同时堂区也培养了一批能言善道的福传骨干。
陈神父的家在辛亥革命最后一天,搬迁到董家渡暂住在堂里,那时陈忻德只有三岁。后来陈家在董家渡购了土地,盖了四座房,其中一栋是楼房。他们每天早上到董家渡堂望弥撒,下午拜圣体。
这一天,57人齐聚叔叔家。每个人的脸上洋溢着新春的喜乐和主赐的平安。上午9:30在齐唱《赞美我上主》的歌曲中拉开了家庭年会的序幕。家庭联席会议主席七叔致开幕祈祷词。
一位名叫拉撒路(拉匝禄)的乞丐“满身疮痍,躺卧在富翁的大门前,指望藉富翁家桌上掉下的碎屑充饥,但只有狗来舔他的疮痍。”这是两位主人翁生前的两种迥然不同的世间生活状态。
司祭用银钱买来的奴仆,以及在司祭家出生的人都可以吃圣物(11节)。而司祭的女儿若嫁给非司祭族人,则不得吃圣物;但若她丧偶或被弃,没有子女,又回到父家,则可如同少女时一样吃圣物(13节)。
乔家的院子在山西晋商的宅院中并不是最大,但在山西日前保存的晋商宅院中,是唯一的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因为它从来没有拆过,一直保存了原汁原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