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应该避免因恐惧而忽视别人的需求,那些需求就是我们自己的需求;我们应该避免因焦虑而扼杀对邻人的真正关怀。在紧急情况中,一个人的真情也会显露出来。
然而,它还带来了另一个效果,即:通过教会和政府密集分布的聆听和关怀工作,许多人走出了孤独的深渊。这或许是「耶稣神圣劳工基金」首要且最重要的成果。
常受众人称赞敬仰,就像当代被誉为“穷人之母”的慈善家——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印度德肋撒修女,虽然她从外貌上看去,既瘦弱又低矮,脸上布满皱纹,但却因其惊世骇俗的仁爱善行,震撼世界,誉满全球,成为公众钦佩和仿效的楷模
教宗向修女们提到圣富高神父的典范,“关心别人、帮助有需要的人却不等待他们提出这要求:这是你们爱新郎的标记,是你们殷勤关怀最弱小者的特征,天主就临在于他们身上”。
米廖雷总主教说,国际社会应该协助发展中的国家制定这样的政策,促进新的关怀文化,鼓励穷人做他们自己的发展的主角。
反过来说,当分享与关怀的逻辑占上风时,就有可能改正方向,使世界走向均衡的发展,造福大众。
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德撒撒修女用服侍穷人的方式度过她爱人的一生:德撒撒,1910年生于南斯拉夫,27岁成为天主教修女,1948年远赴印度,成立仁爱传教修女会。1997年去世。
国际明爱会主席塔格莱枢机日前在罗马参加明爱会会议,在那机会上本台采访了他,请他讲述他从穷人那里得到了什麽。他说:一份礼物,对我而言是一份恩典。
(梵蒂冈新闻网)在因新冠肺炎疫情实行隔离预防措施下,耶稣会在印度比哈尔邦的巴特那会省开设的曼登使徒中心与当地政府机关合作,为5000名穷人,特别是为种姓阶级最低的「贱民」(Dalit)提供食物包。
这是教会对临终者最大的关怀,现在已经普及于文明社会称为“临终关怀”是“人文关怀”的一个方面。德兰领受圣事后,深感心灵平安,感慨地说:“我主,我们会面的时候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