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充分表明天主教会是一个爱的教会,天主教友都是有爱心的人。能对社会做出贡献的教会。
祂度着跟我们一样的生活,知道也同情我们的软弱,在各种境遇中祂都宣讲天主的爱,用奇迹彰显天主的爱,用生命见证天主的爱。
文化并非总是亦步亦趋地追随环境变化。在历史上,具有前瞻性的社会思潮与文化革新,又往往是社会转型的先导与催化剂。社会环境不仅是经济和政治环境,也包括人文环境。
一个人的思想、信仰、环境、朋友、呼吸、食物、欲望、信息与睡眠等,都会影响他的磁场。这些磁场就形成了他的气质、运气和命运。一个人的磁场好,就会吸引好的事情。
记得初到献县,由于对新环境感到陌生不适,十多天后我就想逃避。一次饭后我向刘主教提出了回趟家的要求。老主教出了饭厅用浓重的天津话答复我:“刚来才几天就要回家?有吗事非回家不可?修道人哪?
他清楚自己的牺牲是为何缘由,因为他爱这人民,他愿带给众人平安与爱,自由与希望,但人却不能理解!
前排左起李福军神父、王挨和神父、苏爱珍神父这两位神父一位是苏爱珍神父,一位是李福军神父。他们都在农村的小教堂默默善尽本分。
他一生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爱主爱人,默默奉献,为教会呕心沥血,用圣保罗宗徒的话说:这场好杖我已打完;这场赛跑我已跑到终点;这信仰我已保持了,从今以后,正义的冠冕已为我预备下。(弟后4:7-8)。
爱德将会更加突出我多么希望我们的教会、堂区、特别是我们的团体所在地成为冷酷无情汪洋中的慈悲之岛!这是教宗方济各在一年一度的四旬期(二月二十二日至四月五日)文告中阐述的核心内容。
跟随基督虽然不是像登天那么难,但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教宗说:教会知道人性软弱,所以很难在天主面前保持缄默,承认我们身为受造之物的有限,一切都仰赖天主;也承认我们既然是罪人,所以需要天主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