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主耶稣,就是接到天福在福音中生活。通过今天的读经和福音,我们一起默想:(1)有福与富有;(2)天主就是福神;(3)享福会传福。
文章中也展现了作者青少年时期江南的风土人情、渔民的信仰生活及当时的社会背景。
我们怎样生活就怎样祈祷,因为怎样祈祷就怎样生活……《天主教教理》卷四2725条凡是祈祷的人,心中常会有这样的声音响起:今天我有点太累了,简单画个十字圣号算了。
就在渐失生活勇气的时候,修女微笑的面孔出现了,那句多一份关爱,少一份歧视,用我们的真心还你们一个微笑的话,使她在绝望中燃起了希望。这点点的希望促使她乘上汽车直奔进德公益防艾办的办公室。
3.正如我在《家庭》宗座劝谕中表明,离婚后再婚的人不可领受圣体,因为「他们的生活地位和处境,客观地违背了基督和教会的爱的结合,这爱的结合正是从圣体圣事中表达和实现出来的。」
全家得福了小时候我们家里很穷,生活比较困难。8岁时,我住在父母的朋友家里。她们家信天主教,我也很想信天主教,然而因为我们家都是外教的,他们没有答应我,后来我就去了基督新教,但我的心里一直渴望着天主教。
我在一所职业高中学校里教英语课,学校的老师和学生们都很尊重我,学校里有什么活动都邀请我参加,从不背着我,学校有重大事情时,还征求我的意见,把我当成他们的主心骨,我每天生活都充满在喜乐中。
白冷城的小圣婴倡导一种新的生活模式:不是为了吞噬和谋取,而是为了分享和给予。天主以弱小者的形态,做了我们的食粮。我们以祂为生命之粮、从祂那里汲取养分,而能在爱中重生,打破贪得无厌的循环。
(罗10:14-17)梵二为我们指出:天主的子民,首先是藉生活天主的圣言而集合起来,这正需要特别期待于司铎之口舌。
许多人过著一种“回忆的信仰生活”,仿佛耶稣是过去的人,少年的伙伴,很久很久以前的事,还是在儿时上要理班的时候。这样的信仰仅仅是习惯性的、过去的事、美好的童年记忆,如今不再触动我,不再呼唤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