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产生人工智能和计划多行星生存之世纪,还没有正视孩子们遭受羞辱、剥削和致命伤害的祸害。让我们想想这事。首先,让我们自问:《圣经》关于孩子给我们讲了什么信息?
事实上,中世纪大教堂的壮丽完美体现了人与其持续追求之美善的和谐。因此,让我们从智德开始。智德并非胆小怕事、总是犹豫不决、不知道该采取何种行动之人的德行。不,这是一误解。它也不仅仅是谨慎小心。
将教会历史上在探索和坚持中国化方面较有影响力和突出贡献的一位位先辈呈现在大家面前,诸如沟通中西文化第一人的利玛窦神父、推动天主教本地化的重要人物刚恒毅主教、创立本土修会(圣耀汉小兄弟会)的雷鸣远神父、创办辅仁大学的爱国人士马相伯和英敛之,
枢机举出改变圣洗圣事经文的实例,如“我因造物主之名为你付洗”、“因爸爸和妈妈之名,我们为你付洗”。
每一个人的生命中都会经历低谷和艰难困难,每个团体都会有难以承受之重,然而,当我们回顾所走过的路,当我们转向主耶稣,自然就会意识到,“纵然我走过阴森的幽谷,我不怕凶险,因为祢与我同在”。
的确,在经文中这两方面都描述了,给我们当下的人们也为之效仿,可更重要的是它是在讲述天主救赎人类的计划,特别是救赎外邦人的伟大工程。
男女奉献生活是一种“灵性之旅”,教会的教父们称之为“喜爱天主的美”,也正如圣若望保禄二世所描述的那样,“反映天主之善”(《奉献生活》劝谕,19号)。
我们越是照顾脆弱就越是美好接着,教宗谈论了信仰之美的意义。「唯有在教会能够拯救美的情况下,美才有办法拯救世界」。回到母亲的图像,教宗指出,整座城市,不光是市中心的古城区,都是教会具体母爱的表现。
有两个细节尤为触动我:年轻人的头发被剃光有如悔罪者,但却也像婴孩的头,因为这个儿子得以重生;而父亲的双手——一只男性,一只女性,描述着在宽恕之拥抱中的力量与温柔。
当祂凝视我们每位的内心并爱我们之所是时——尽管我们的过失和罪孽,耶稣会看到什么?祂看到我们的脆弱,也看见我们渴望别人爱我们本来的样子。福音上说,定睛看着他,祂就“喜爱他”(谷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