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强调,超见之恩就是天主以祂的圣神光照我们的心,使我们领悟正确的言行举止和该走的道路。 教宗说:超见之恩就是圣神使我们的良知能够依照耶稣和祂福音的逻辑,在与天主共融中作出具体选择。
恰恰相反,几乎每一次的神迹都是在某种突如其来的呼求或危难发生时,耶稣在同情心、责任心和使命感的催迫下,有时甚至在他人的责难和反对下,毅然决然地为回应个别人士或整个人群的需求而行的:在加纳婚宴中变水为酒的第一个神迹是应母亲玛丽亚的转求
圣母洁心会八月十三日假圣德肋撒堂奉献弥撒,在会庆的同时,庆祝该会修女发愿金银庆及宣发初愿。庆祝发愿金庆的三位修女分别是赵嘉敏、梁美嘉及李露斯,银庆的是冯思雅修女;另黄明德修女宣发初愿。
,然而,我们也当检讨一下,是否可能因过分地“钻研”圣经,以致忽略了圣言的奥秘性,没有聆听圣言对我们说话,却埋首在圣经中寻找文句及辞藻的定义呢?
“如果你们爱我,就要遵守我的命令。”(若十四:15)在耶稣离此世归父前的最后晚餐中,他想以爱将他的朋友们与他自己,以及他们彼此之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因为爱就是最牢固及持久的一种关系。
祈祷和谴责,意味着局外人关注、同情受害者,并选择性地站在他们这边,给予道义上的支持。祈祷象征着爱的投注、和平的期许;谴责则呈现人们内心的恨,对公义的畸形理解。
我看了她的书「逆风飞舞」,主动争取访问她的机会,而她虽然费尽全力与末期癌症抗争,却也大方的克服万难,来接受访问。她进广播室的第一句话是:「你看完我的书,觉得这个女人很笨吧。」
近日,我们看到美国纽约市市长彭博在纽约市立图书馆举行“联合宗教早餐会”,邀请佛教、基督教、犹太教、回教及印度教的350多位代表参加,共同讨论“宗教如何安抚民众不安的心”的时候,我们很自然也想到了宗教,想到了佛教
我同事美英的丈夫,不辞而别,离家出走,几年杳无音信。她以多病的身体带着调皮的儿子艰难的生活着,还得强打精神坚持日常工作。周围一些不怀好意的人常打她的主意,这更增加了她的烦恼。
有一次打电话给偏瘫在床六十多岁的五姑,五姑反复说她已经两年没进堂了,我听了一阵心酸。可怜的老人不仅忍受着身体上的痛苦,还有灵魂上的饥渴。五姑说堂区神父偶尔会来送一次圣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