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年中,(今天)四旬期第二周星期四弥撒选读的福音是一位富翁和乞丐在生前和死后截然不同的生活及其人生终极结局的故事(路十六19~31)。常年期丙年第廿六主日和「求免饥馑」弥撒中也选读这段福音。
当耶稣派遣72位门徒出外传福音时(参阅:路十1~9)祂告诉他们,要向有病的人宣告:“天主的国已临近了”(路十9)。
接受父母的老去:理解父母可能出现的身体和记忆衰退,耐心对待,不嫌弃,不抱怨。孝顺父母,是趁着父母健在的时候,好好珍惜与他们相处的时光。不要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发生。
(玛11:28-29)领圣体,就是到主耶稣跟前来,领受生命的食粮,勉励自己学他的良善心谦,以在我们的生活中见证福音,光荣在天之父。
教宗方济各邀请信众在告解圣事中与上主和祂的慈悲相遇,如同福音比喻中自称为罪人的税吏那样,恳求上主怜悯,不要学同一个比喻里的法利塞人掩饰自己的脆弱、沾沾自喜(参阅:路十八9-14)。
宝鸡市按摩师史秀芝领洗后十分重视福传的使命,她利用8小时的上班时间,在6尺按摩床上边工作边福传,两年多的时间里,向接受她按摩的病人宣讲。
在这方面,地方教会的首要之务,是在与教宗的共融中宣讲家庭的福音,不指责人,却治愈人的脆弱。福传是全体天主子民共同的责任,每个人依照各自职责和神恩负起这一责任。
恐惧使我们缺乏对天主的信赖,拒绝接受天主的旨意。修道生活是一种度福音三劝谕的生活:即神贫、贞洁、服从,透过圣言耶稣对我们说话,圣经是我们生命中的明灯,也是我们旅途生活中的神粮。
这位若望,就是亲临耶稣殉难现场,并接受耶稣气绝前最后嘱托,把玛利亚奉为母亲的那位若望,也就是追随耶稣前,在加里肋亚海上打渔为生的渔夫若望,《若望福音》的作者若望,十二宗徒中唯一没有被钉十字架或被砍头的若望
教宗本笃十六世表示:信德年是在今日世界的荒漠中所走的朝圣之路﹐我们随身只携带必需品:不是棍仗或行囊﹐不是食物或财宝﹐而是福音和教会的信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