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苦是生活的必修课程,世上的一切都是无常而不断变化的,有所得也必有所失。事物是相对的,有生就有死,有聚即有散。诗人苏轼曾留词做过空前绝后的惆怅:「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随着弟弟的病不断发作,日益加重,让她牵挂的事情越来越多,离家在外的时候,她的眼前总是浮现劳动能力渐失的父母和少不更事的弟弟、妹妹。这个家太需要她了,需要她替献身教会的哥哥撑起这片天。
在他的堂区有一个家庭,夫妻俩有一个是教友,孙神父电话联系了很多次想去登门拜访,但就是不让去,不肯见面,最终也没成功。有时规劝那些常年不进堂的教友,虽然他们没有直接拒绝,但是态度非常冷淡。
于是,马上联系了一位在县法医所的亲戚帮忙。“但事情办的差不多时,又找不到公证人,于是大家就决定让我给她当。
我们都知道圣史路加在第十五章中有三个比喻,即是亡羊的比喻,失钱的比喻,和荡子的比喻。而这些比喻正是圣史路加在他的福音中所表达的中心和展示耶稣在人间的使命。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通常,父母祖先之灵似乎处在一个并不温暖安定的世界,在阴间黄泉,他们彷徨失依,缺衣少食,所以要给他们送食物,烧纸钱,送钱粮贿赂小鬼。
其实,不说或言或行上的愆尤误失,连思念上的差错,若非经妥当告解,都得作相应的补赎。这是教会的传统教导。我们要不断为亡者做救援工作。彼纵已登天乡,你的善动让给其他亟待救助的炼灵,你也能获得同样的恩宠。
有一天,不幸降临在他们身上,夫妻两人相继的得了眼病,很快就失明了。
多次探望过袁引修女的王花蕊修女说:晚年袁修女有些失智了,但上水圣若瑟安老院的员工们都说,她是一位最像修女的人。
在39岁时,费希纳经历大量阅读和实验操作,特别是在针对色彩知觉的心理物理学从事研究后,他的双眼大损,先是得戴上蓝眼镜,最后终究还是失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