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稣在苦难中,在被埋葬的时刻,圣母妈妈的确如万箭穿心,苦不堪言。然而,耶稣复活之后,升天之时,我们的妈妈又是何等欣喜,何等愉悦,何等喜乐啊!因为她的爱子因着顺命而战胜了着世界。
沈智德夫妇收养孩子的艰辛,感动了周围的教友们,呼市的一些教友每月固定给沈智德家一些经济补贴,其他教友如余忠慧等人经常给予物质和经济上的帮助,每逢过年过节,都会送去大米和钱。
在他整个生命中,他曾努力寻找如何追随并效法纳匝肋的耶稣;是衪吸引了他的心,致使他立志亦步亦趋地追随衪,即使在衪的苦难圣死中,也要如衪一様交付自己的生命,以证明那份最大的爱情。
画家们尝试着用诸多方法对圣像进行修复,清洗上色,然而,圣母脸上的伤疤还会奇特般地再次显露出来,亦如我们今日见到的样子。历史上记载了不少发生在柴斯托赫瓦黑圣母的奇迹。
主教如果能如耶稣一样,不将神父们当作雇员或仆人,而称他们为伙伴和朋友,就会将自己对牧灵福传计划和他们沟通:「我不再称你们为仆人,因为仆人不知道他主人所作的事。
我们也欣喜地看到,由于“信德”的影响,全国各地的教会媒体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在我们的身边。不仅如此,信德室十五年来也出版了大量的教会图书和工艺品。
他在《思想录》中写道,“人的伟大和不幸是如此地明显,这必然需要让真正的宗教教导我们,在人身上既有伟大的大原则,也有不幸的大原则。此外,也需要让这宗教向我们解释这些令人惊奇的对立状况”。
人福,在不同的时代和环境中,追求的目标是不同的,如,过去,吃饱穿暖是有福的;之后,电灯电话,楼上楼下是有福的;现在,拥有房子、汽车、存款,且家庭团圆等是有福的……不同的人,对人福的认识也是不同的。
祂本是天主子,为了爱人,为了将天父的圣爱带给我们每一位罪人,“却使自己空虚,取了奴仆的形体,与人相似,形状也一见如人。祂贬抑自己,听命至死,且死在十字架上”(斐2:6-8)。
在1620年教会的年信中,传教士详细叙述了阿格奈斯和她的母亲吕氏如何以杨廷筠为榜样,热心于教会事务,她们“负责装饰圣堂中圣坛,并为神父用锦缎制作祭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