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方济各却别出心裁地建议我们,在这两个比喻中挖掘我们自己的慈悲肖像,意即将基督徒的天国行动表达成为因应今日世界对于慈悲的匮乏,而奉献我们感同身受的实际行动(M.V.,9,17)慈悲是天主在上世纪中赐给教会的一项特别的恩赐
天主教悉尼总教区主教公署致全体基督徒牧函一男一女的婚姻是爱情与生命的盟约基督内的的亲爱弟兄姊妹们:天主教会维护男女因彼此相爱而终身结合的婚姻是美善的。在教会内,婚姻生活是圣事内的恩宠。
基督徒就是能从闪耀着复活的希望中,来看这可怕的十字架苦刑的人。四位圣史写福音时心中所看到的,比他们在耶稣实际受难的时候所看到的多,这个“多出来”的部分就构成了圣经的默感。圣经的默感是来自圣神。
利玛窦也教给首批中国基督徒十诫、信经和最常用的经文。1617年,庞迪我神父写了一本《耶稣受难始末》,从其文笔看很可能是他与李之藻合作写成。
基督徒历来都以不同方式的热心敬礼来表达他们的宗教感情。这些热心敬礼环绕着教会的圣事生活,包括敬礼圣髑、拜访圣堂、朝圣、各式敬礼游行、拜苦路、念玫瑰经及佩戴圣牌等(cf.教理1674)。
主持人说:作为一对圣事夫妻,基督徒要活出圣事的标记。我记下这句话,希望能努力生活出来。
我出生在一个非基督徒家庭,又是一个十分贫寒的家。那时是解放前,我家住在一个小县城里。到了上学的年龄,我的两个哥哥都上不起学。一天,经一位邻人指点,说城内有一教会学校,穷人孩子可免费上学。
基督徒行善,但也要忍受邪恶。两者会一起出现,生活就是这样。即使今天,在许多地方,福音本地化和文化福音化需要恒心和耐心,不怕冲突,不灰心。
「人」可以分享神的生命,人有理性(理智与意志)可以继续神的创造,这一切却是「神」启示人的,神也要求人活出生命本有的真善美,故人在人世间的生命要透过自我的修练,以活出「神」的真善美(爱)的肖像,直到与神合一
为了我们的救赎死而复活的基督的教会是追随基督的基督徒的见证。……的确,耶稣的道路是艰难的。至于国家恐怖主义,我没有想过。您的问题让我想到,这种抛弃可能也是国家恐怖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