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稣被钉十字架示众并流血至死,那是他“痛中之痛”的苦难,他没有回避和抱怨;乃是审视自己的痛苦,坦然接受;身体虽有痛、内心却无苦,反而为迫害他的人祈祷;耶稣面对痛苦的“我愿意”,是我们人生历练的“必修课”
就如祂一样,让法律与慈悲在我们所背负的十字架中保持在一起、保持平衡,但这一切都是出于爱,而非出于无助的畏惧。
首先,耶稣受罗马兵丁残酷鞭打,又被钉在十字架。即使在最乐观的情况下,被钉的人也无法还生,何况耶稣的死是由罗马士兵、百夫长、若瑟等检查后所公认的。
她是以完全归属天主和见证主的十字架来度自己的痛苦日子,直到1848年4月4日回到天父怀抱。当时,她33岁。
行刑过后的第二天,德肋撒在报纸上读到,就在普兰齐尼(Pranzini)把头放在断头台之前,“突然,灵光一闪,转过身来,抓起神父递给他的十字架,在耶稣的圣伤上亲吻了三次。”
一天,她的家庭教师给了她一个小十字架。她,从来没有拥有过任何东西她小心翼翼地保存着她的宝藏。注视著苦架上的耶稣,她体验到内心的解放。因为她深深感到被理解和被爱,因此也能够去理解和去爱他人:这是开始。
乙:对,就是耶稣降生的纪念日,我主早在两千多年前,来到这世界,为你我生在马槽,成功在十字架。 甲:哎,我问你,你说耶稣现在在哪里? 乙:在天上,听我们两个说相声。 甲:天这样高,能听得见吗?
这个问题到新约时代才有了圆满的答覆:人生不是为了今世,(玛16:26)“谁要跟随我,应该背负十字架……”(谷8:34)“基督必须先受苦,才进入他的荣福。”
所以,他们在不同领域中活出了耶稣的容貌,由于他们时时散发十字架的真理,在不知不觉中,他们影响的人也愈来愈多;德肋撒修女便是明显的例子。
其特点为:相似基督在马槽(谦卑自下、甘于清贫);相似基督的使命(路:4:18-19向穷人传报喜讯,向俘虏宣告释放,向盲者宣告复明,使受压迫者获得自由);相似基督的品质(同情、怜悯、治愈人等);相似基督的十字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