衷心祝愿张会长能够像古经中的圣约伯一样,历经痛苦磨难,家庭变得更和谐美满,多蒙主恩。
虽然来自相反天主意愿的人的压力可能很大,教宗可能会像伯多禄一样被囚禁(读经一),甚至被杀害(福音),但他却会因配得上为耶稣的名字受苦而心中愉快(读经一)。
我们可以比拟信仰中的理性层面像人之骨干,信仰之感性方面则是人之血肉。骨干与血肉,两者都重要,但在实际生活中,感性似乎比理性更实际,因为推动我们去实现信仰生活的,不是理性而是感性。
譬如故事中的司祭和肋未人可能也是这样子的:他们可能像那法学士一样同意要帮助邻人,但「现在」就帮助「这个」人?一定不是「现在」,不是「这个」!该是下一个!
教宗把家庭扩大到整个人类说:“人类是个大家庭,我们不是偶然巧遇在一起生活,而是像兄弟姐妹手足一样地在走同一条路上。我们都是天主的子女。
为耶稣圣婴像鲜花的4位儿童,两位义大利人,一位西班牙人,另一位是瓜地马拉人。 教宗在子夜弥撒的讲道中从基督诞生在马槽的事件谈到人们对天主的期待,他说:“人类以某种方式等待天主,等待他的接近。
既然是对话祈祷,我们还可以像和挚友或密友那样,与耶稣无所不谈。这次神操做到一半的时候,这种对话祈祷每次都让我欲罢不能,后来几乎每天一次或数次都沉浸在了这种美妙经验之中。
有的时候,我们不一定有意识地体验到主的临在,这不仅仅是因为天主无形无像,我们无法看到、听到、摸到,同时还指在无意识中的相遇。
那一晚在恒河畔,我想了很多,为何物质生活享受远超过印度人的我们,在精神层面上却不一定能像他们一样快乐?人们的所需极大满足后,是否生活就能够变得更幸福?沸沸腾腾的教改,究竟改了些什么?
让我们的忙碌,像耶稣那样,是为有意义的事,为彰显天主的光荣,为别人的需要而忙碌,让我能每天找一段时间来亲近天主,让我们的心灵在面对忙碌时得到平静,在天主面前支取能量,继续上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