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许多人想到主耶稣的苦难和死亡时,不仅是惊讶,更是不解,甚至是失望。天主怎么可能受苦,而且被人钉死呢?!这样的天主还能救我们吗?这是人的所谓“正常思维”。
有时,要宣讲「希望不令人失望」的讯息,就意味着要逆流而行,甚至是在某些看似毫无希望的痛苦处境中。然而,正是在那些时刻,我们的信德与希望更显明地表达出,它们并非出于我们自身,而是来自天主。
教宗良十四第五届世界祖父母及长者日文告2025年7月27日“不失望的人是有福的。”(参阅:德十四2)亲爱的弟兄姊妹们:我们正在庆祝的禧年引领我们认识到:无论年龄多大,希望永远是喜乐的泉源。
在这个经验中,我们可以想象重新走过厄玛乌门徒在复活主日晚上所经历的行程(参阅:路廿四13-35):他们先是因恐惧和失望离开了耶路撒冷;他们离开时深信,耶稣死后,再也没有什么可期待的,也没有什么可希望的。
许多女人婚前心存婚后慢慢改变他的希望,但婚后都是失望。妻子若一味地想改变丈夫,会给他带来极大的压力,自己也会有挫折感,造成家庭气氛紧张。
我们第一个反应通常是失望或反抗,若瑟却将他自己的看法搁置一旁,好让奥妙之事彰显在他眼前,遂欣然接受,负起责任,并让它们成为他自己历史的一部分。
为什么还要失望?为什么还要对世俗心怀侥幸?是的,也许我们的心灵会受到迷惑:他看得到我们的苦难吗?他听得到我们的祈祷吗?他能体会我们心中的忧闷吗?他知道我们为了他的教会,心中在流泪、在滴血吗?
(罗13:5)又说:不受良心谴责,而又不失望的,是有福的人。(德14:2)《忏悔录》记述:卢梭小时候,家里很穷,为求生计,只好到一个伯爵家去当小佣人。伯爵家的一个侍女有条漂亮的小丝带,很让人喜爱。
由此引起的包括恐惧、害怕、焦虑、厌恶、怀疑、怜悯、过度保护等一系列常见的心理扭曲和社会反应,甚至让一些人在懊悔、纠结、抱怨中失去了对生活的热情,对信仰感到失望,进而在冷淡中失去信仰。
可是大家从来没有失望过,因为汇聚的爱心不断成就一个又一个像蒙恩这样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