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于是呼吁全体信徒,尤其是青年,“若我们愿意与我们的在天之父合作,建设未来,我们就要与我们的移民和难民兄弟姐妹们携手行动。我们要在当下共建未来!因为未来始于当下,从我们每一个人开始”。
如今,禅宗的智慧和实践又“出口转内销”地影响着欧美各国的许多基督信徒,这也是我为什么在《教会从明天起……》一文中提到说我们在教宗的通谕中“也能领悟到某种东方灵修,甚至禅宗的智慧”的原因了!
法师亦指出,文物代表回顾过去的历史,让各大宗教的信徒能够了解和学习各自的历史文化,为的是创造更好的未来,“回顾过去,展望未来”。
霍勒利希枢机主教最后总结说,教宗方济各的《愿祢受赞颂》和《众位弟兄》通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什么是“为受造界服务、为地球母亲服务”,以及“与其他宗教信徒一起”完成这项任务的含义。
(见9月1日《圣心蓓蕾》)“信德”最近出版的《理性的信仰》其主要作者楠苑兄弟是一位研究生命科学的虔诚信徒。
因此,你们从事使徒工作的场所是完全人性的地方,不仅是在基督信徒团体内,更在一般社会环境中,在这里,你们是借着寻求公益、借着和众人对话、来建立人际关系的”。
教宗解释当时的初期教会的情况说,当时的教友聚集在一些家庭中,聆听天主的圣言和举行弥撒,因此,教会便是在信徒的家中诞生的。
教宗进一步说:“为此,对一位基督信徒来说,祈祷并不是脱离现实,也不逃避对现实所负的责任,而是信赖上主忠实和永不枯竭的爱,尽责任到底”。“在苦难即将来到之际,耶稣尝到死亡的忧苦,却信赖天父的旨意。
他很少接受信徒的物质帮助,他说过一句著名的话:“谁若不愿意工作,就不应当有饭吃。”(得后3:10B)这些不是正好说明工作是神圣的,是天主给人祝福的一种途径吗?
教宗强调:“可是作为一位基督信徒,却不可以如此。他的信德应该帮助他向天主的奥秘敞开心灵,以便在教会的历史中发现天主的爱的痕迹,并在人类的历史中发现天主拯救世人的伟大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