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在这个机会上发表了一篇讲话,强调基督徒不可对受苦的人抱持与己无关的缄默态度,却应心生怜悯,慈悲对待他们。教宗的默想以耶稣的我渴为中心思想。
教会则要成为接受慈善撒玛黎雅人的嘱托,细心照顾受苦者的店主。「主耶稣每天都将身心受苦的人托付於你我,好使我们在他们身上倾注上主无限的慈悲与救恩」。
扫禄因而成了保禄,宣讲上主到底,并为祂而受苦。教宗说:就这样,这个人以自己的经验向他人宣讲,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成为受迫害的人,遭遇了许多困难,甚至在教会内也因自己的基督徒相互争吵而受苦。
每当儿子受苦的时候,母亲也跟着受苦。教宗说:这就是母亲们的痛苦:我们众人都见过那些坚强的女人,她们经历了子女的许多痛苦。
虽然不再使携带露水的天使降在火中,也不再封住野兽的口,或把农人的午饭转送给饥饿的人;也不使人因天主的恩宠而消除痛苦,它却给予受苦者、感觉疼痛者、烦恼者忍耐的力量。
……若是一个肢体受苦,所有的肢体都一同受苦,若是一个肢体蒙受尊荣,所有的肢体都一同欢乐。”(参阅格前12:12-26)天主教发展至今,全球信徒已达到了11亿8千万名。
就向圣保禄宗徒所教导的,“若是一个肢体受苦,所有的肢体都一同受苦”(格前12,26)。
我们蒙召永不离弃受苦的人,永不放弃,而以照顾和关爱的方式再次赋予他们希望。」教宗方济各6月5日在他的推特帐户上如此写道。教宗念及17岁的荷兰少女波托芬(NoaPothoven)并为她祈祷。
我们越是诵读、默想《福音》中耶稣怜悯受苦者的事迹,我们就越加了解“上主的怜悯并非偶发行为,时有时无,而是从不间断”。因此,怜悯是耶稣的心态,是天主慈悲的体现。接著,教宗举出耶稣怜悯受苦者的具体实例。
教宗指出,“我们需要共同努力来推动一种意识,即如果家庭中一位成员受苦,那么全家人与他一同受苦。除非我们培养一种团结的智慧,否则真正的彼此连接不会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