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在孩子们17岁时,情况发生转变,他们远离了信仰生活。罗科斯说,“每次我提出问题,得到的是却冷漠和冷嘲的答复,有时令我非常烦恼”。
年轻人热情地向祥子讲解了教堂里的各种知识,画像是耶稣,窗户上是耶稣的故事,那位洋人是本堂神父,负责为大家服务,所有的人人人平等,大家都是天父的子民……让祥子脑袋嗡一声的是,他们举行某种仪式的时候,旁边的陌生人突然转过身
今晨主教留言说,昔日照片不多,但还是找到了两张……希望在下期纸质信德(报)上刊发吕主教的纪念诗文的同时,也能分享王正平神父的服务故事……1989年12月17日济南洪家楼大堂晋铎典礼。
浙江海宁车辐浜是一个老堂口,据史料记载于明朝末年开教。海宁籍教友蒋复璁(中央图书馆首任馆长、台湾故宫博物院院长)皈依自述中记载:我生于浙江海宁县的硖石镇。离硖石约有五
秋立走后,大家担心大姐承受不了这样的打击,谁也没想到,大姐比以前更加坚定自己的信仰。她筹资贷款,承包了一百多亩水稻田,转过年来,她又种植黄豆。就这样几年下来,他们家不仅还清了贷款,还有剩余。
理想让人们制造许多计划,这些计划更多的就是让人们来关注当下,而所有的理想似乎又都可以称为信仰。
闲暇之余,我从诸多的记忆中整理出四个故事,供大家品味欣赏。故事一:本土特色越南的信仰大环境很有特色。
徐州教区的王德肋撒原本不信教。1995年她丈夫不幸病故,她像塌了天一样,灰心厌气,于是开始寻找宗教,探求人生的真谛。 后来她参加过新教的聚会,仍感空虚,好象没找到耶稣
在北京西什库堂的一次信仰生活分享会上,从宣武门堂前来朝圣的60多岁的王若望教友讲到自己继母的故事,感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老王从小就淘气得出了格,经常有人找上门来告状,哥哥、姐姐劝告的话他根本听不进去。
《圣人传记》也是常常摆放在我书桌上的“法宝”,每当遇到打击和挫折时,我总会翻看那上面的圣人事迹,借以激励自己持守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