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本笃十六世在2005年4月27日首次周三公开接见活动中,向在场的信友和朝圣者讲解他取本笃十六世这个名号的理由,为的是愿意在精神上与可敬的本笃十五世教宗有所关连,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痛苦时期领导了教会;
带领教友们研读十二篇圣经,并聆听福音训诲,静心祈祷之后,全心投入彼此的宽恕,呼求圣神带领净化心灵,驱除痛苦的记忆,治疗罪所带来的伤害,与天主、他人和自己修和。
仇恨、痛苦、矛盾、不安,在我憔悴的心里汹涌着、翻腾着。
经过数年宗教对话,我们感受到的重大痛苦是即使我们付出很大的代价,但所获得的结果都无法受到立法机构、政府行政机关和普罗大众的认同。如此一来,宗教间的对话至今都还是保留给菁英份子任务。
他说:天主卷入我们的痛苦,走近我们的伤口,用祂的手来治愈创伤,而且祂为了获得这手,降生成人。这就是耶稣亲力亲为的工作。降生为人的耶稣成为罪,来治愈我们。这就是天主的临近。
是天主的手在痛苦时刻抚慰我们,安慰我们。是天父在爱抚我们!祂深爱着我们。有时候,在这爱抚中也有宽恕。有一件事值得我深思:耶稣带有他的创伤,并向天父展示他的伤痕。
教宗回顾了若瑟、玛利亚和耶稣逃亡埃及寻求庇护的痛苦历程。这个家庭由于黑落得的迫害,被迫逃亡。
萨拉枢机说:精神贫困常隐藏在人心中,使人深感痛苦,即使他有许多物质财富。若我们所注视的是有需要的人,却不谈精神贫困,我们就是不幸的人;若我们把贫穷的教会只视作一个没有物质财富的教会,我们因此是不幸的。
他说:“犹太人的罗马和基督徒的罗马相遇、互相尊重、和平共处,进行合作,但各自有自己的信仰,这为受战争痛苦,往往因宗教信仰而发动的战争的世界是一榜样。”
我想这可能是他一生中最痛苦、最不得志的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