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死亡,圣经又是怎样的教导,对基督徒又有什么意义呢?(连载一)
教宗最後总结道,耶稣教导雅各伯和若望的母亲以及全体门徒免陷於嫉妒和野心的诱惑,我们基督徒也常常陷入这些诱惑。我们要警惕自己不应觉得高人一等,而应重返自己的内心,检验我们是否做到了自己要求别人做的。
炼灵月让人们反省死亡,对基督徒而言死亡不是痛苦,因为耶稣基督已经战胜了死亡,并从死者中复活。耶稣在复活中显示出永生。他还鼓励我们要不断地死于自己,活于天主。
教宗的弥撒讲道以主耶稣带来的更新为中心,告诫基督徒要谨防给自己的罪涂脂抹粉,却不真心感到惭愧;我们唯有明认自己的罪,才能让天主再造我们,使我们成为新人。
对家人慈悲,每个人善尽本分,和睦相处;对朋友慈悲,多一份鼓励与理解,少一些谴责与评判;对有需要的人慈悲,多一份怜爱,少一些冷漠……禧年虽然虽然落幕,但我们基督徒的新生活才正式开始
属灵的基督徒应该敢于和罪恶说不,刚强地将那虚掩的门从里面牢牢锁住,但这不仅需要勇气,更需要天主的恩宠。人都愿意把自己美好的一面展现给他人,但事实上,人都有弱点。所以,为了维护完美,弱点只能极力掩饰。
教宗指出,「各个教育单位,包括家庭、学校、基督徒团体、运动和文化机构都蒙召促进道德和法律意识,指引人们采取诚实、安详且团结的生活模式,逐步克胜恶,并为善铺平道路。
基督徒的生活就是这句:『我在这里』;为承行上主的旨意,不断回应『我在这里』,一而再,再而三。诵读圣经,寻找人们对天主的回应,看他们如何回应,是件美好的事:我在这里,我来为承行祢的旨意。」
现在到了「人类历史的转捩点」,我们基督徒和所有善心人士必须有所行动。为此,教宗鼓励众人效法福音比喻中慈善的撒玛黎雅人,而非那两个不顾垂死伤患的司祭和肋未人(参阅:路十30-37)。
面对当今社会随处可见的乞讨者,我们基督徒的爱心和良知面临严峻的考验,如每逢主日、瞻礼守在圣堂门前的残疾穷人们,凡有爱心的人们付给他们一两元或再多一点钱时,他们心里会不停地呼唤感谢天主…&hell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