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店宋环村的一名男教友真诚邀请大家和他做朋友,他告诉大家他家是村子里唯一的一户教友家庭,虽然生活在外教人中间,但他的所作所为处处表现出教友的标准,他的一番话让现场的人无比感动。
生活也不会给我们“打草稿”的时间和机会,人们漫不经心地写下了一页页“草稿”,白白地浪费了一张又一张的人生好纸,把生活里的许多事情当成练习,却疏忽了这将成为自己人生中无法更改的作品。
甲:屈膝叩拜求恩典,乙:更有许许多多说不完的贴心话儿,要对马槽里的耶稣圣婴仔仔细细谈一谈,谈一谈,谈一谈……甲:咦——我发现你今天似乎特别高兴!乙:耶稣圣诞,普世腾欢,我又怎能愁眉苦脸,显得不高兴呢?
这是德兰修女演讲词里的一句话,给了我一个很大的鼓舞。我是一个领洗将近5年的新教友,在这5年的信仰旅途中,主的恩宠常常降临在我的身上,主的恩膏时常在我身上满溢。
在我们中国的典籍里,特别是老子的《道德经》,赞美水的地方最多: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谦卑处下,涌往众人之所恶的低洼而成就江河;水柔顺软弱却随遇而安,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之间,固水能滋润万物,化育生命
在旧约圣经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厄里亚先知在旷野中旅行疲乏至极,就卧地而睡。忽有天使把他唤醒:起来吃吧!因为你还应该走很远的路程。(列上19:7)厄里亚看到身旁有一个饼和一罐水,他便吃了喝了。
因人多,授课在堂里进行,乍暖还寒,堂里很冷,外面又飘起了小雨,但丝毫没影响讲课和听课的人,神父讲得兴致勃勃,家人们听得津津有味。
他问候了参加退省的南苏丹领导人和该国教会委员会成员,以及发起这项活动的坎特伯里总主教韦尔比(JustinWelby)和苏格兰长老会前任主席查莫斯(JohnChalmers)牧师。
在这三年中,教宗心里一直有三个图像在引领著省思,分别是:费里尼导演的电影《大路》里的傻瓜、画家卡拉瓦乔笔下的《圣玛窦的蒙召》,以及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著作《白痴》。这三个图像传达出意义、召叫和美。
平日里,我们背负着这些外壳,隐藏自己的情绪和内心,在外人面前刻意营造强大坚定的形象,而忽略了自己在上主面前,在耶稣基督面前,只是一个小小的弱不禁风的受造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