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朝适作要臣的徐光启也教给汤若望经史之识、以及生活中的社交礼仪。1628年,汤若望被朝廷委以修订历法、铸造火炮的重任。崇祯帝对汤若望等人的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
养病这几年,我完成每日的工作后认真地读经、读《圣人传记》,学会把每日的痛苦和每日的工作作为礼品献给天主,心里充满平安,生活有了力量。去年订了“信德”,丰富了我的信仰生活,增加了信德和爱德。
生活也不会给我们“打草稿”的时间和机会,人们漫不经心地写下了一页页“草稿”,白白地浪费了一张又一张的人生好纸,把生活里的许多事情当成练习,却疏忽了这将成为自己人生中无法更改的作品。
借着重生和洗礼,他真正的做到了死于罪恶,活于基督,开始度一个全新的生活。这是大家都能看到的事实,也是他能够影响很多人进教的关键。父亲奉教之后,一颗拳拳爱主爱人之心常常溢于言表。
撒玛黎雅妇人追求物质之水时心潮澎湃的情感,私人生活中的情无定所,暴露出她整个生活的方向性迷失。显然,撒玛黎雅妇人不仅在精神生活中未获真义,而且在情感生活中也未达方向。
这样,传教宣传不再是教会生活中平行的和被边缘化的,而是完全融入到了地方团体的真正需要和具体需求内”。
感谢天主让我们在此享受晚年的清福,并在闲暇之余记录一些生活点滴。在最近的一次晚餐时,我刚坐下就觉得少了什么。摘下的眼镜落在房间里,没戴上就急急忙忙下楼吃饭,想了想,还是算了吧,反正也不是什么大事儿!
每一个圣召的经历,特别是牧职的圣召,终究都是天主的召叫和个人的响应,是天人之间无法用言语完全表达的互动对话历程;然而祈祷、灵修生活,尤其是神师的陪伴,对有志投身终身执事行列者的圣召辨别具有莫大的裨益。
(玛廿五34)这句话是针对那些照顾穷人的人,不一定是穷人自己,他们过著物质贫穷的生活”。基督的教会比数字和统计的结果更为广阔无边。圣言降生成人,取了贫穷、卑微和受苦者的名号。
教宗邀请天主教徒“愈加忠实于自己天主教徒的身份”,愈能表明“教会的公教性,她的普世性是一个要求在每个时代得到接纳和生活出来的现实,这是依照上主的意愿和恩宠,祂许下永远同我们在一起,直到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