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借着洗礼每位天主子民成为门徒,皆以传教为重的(参阅:玛廿八19)。所有受洗者,无论他们在教会内有何职位、有何信仰培育水平,都是福传的执行者」(《福音的喜乐》120)。
停下来祈祷,好领受天主圣言;像撒玛黎雅人一样,在受伤的弟兄或姐妹前停下。爱天主与爱近人是同一种爱。“不可有别的神”(出20:3),就是指在天主的临在中,在近人的血肉之躯旁停下。
降临期第四主日的主题是:厄玛奴耳,意即,天主与我们同在。我们从三个方面默想今天的读经和福音,(1)天主的邀请,(2)善愿与祝福,(3)开门迎救主。1、天主的邀请天主邀请人参与救世行动。
遇到主耶稣,人就会意识到自己的偏差生活,跟随主耶稣而选择向善的生活(如,匝凯和玛窦)。主耶稣基督,首先邀请当时的人跟随祂一起生活,和自己“住在一起”,然后,才教导他们天主的诫命。
主耶稣的教导中有一个被社会商业界惊奇的生活吊诡,也能帮助我们醒悟“奉献与后路”的纠结,那就是“玛窦(马太)效应”:“因为凡有的,还要给他,叫他富裕;那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由他手中夺去”(玛25:29
主耶稣说:“凡你们对我的最小的兄弟姊妹中的一个所做的,就是对我做的”(玛25:40)。德肋撒姆姆说,她在那些被抛弃的人身上看到了“基督的肖像”。
当时有一个名叫斯特凡诺·马德尔挪(StefanoMaderno,1576-1636)的天才雕塑家在观看了圣人的肉身之后,用大理石雕刻了据说是和肉身同一个姿势的塑像。
索达诺主教同聚集在圣伯多禄广场的人们一起,含泪为教宗祈祷。紧接着,数万人爆发出如海潮般的欢呼声。主教说:愿永恒之光照耀他,愿他在平和中安睡。
就在方济各的小兄弟团体初具雏形时,他撰写了会规,准备呈教宗依诺森三世批准。
1941年,日本偷袭珍珠港事件瀑发后,由于种种原因,神父们的行动受控,修道生被迫解散回家,这些修道生来自全省,家在附近的都陆续回家了,最后诺大的修院只剩下因交通阴断页有家难归的七位大修道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