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我有幸参加了一台印象深刻的弥撒,因为圣道礼时神父用的是对话式讲道分享。这些信友信仰很扎实,主要是妇女及儿童,他们都自动站起来分享对读经的看法。那天的主题是爱与平安,读经是圣保禄的书信。
我见过许台英女士一面,是她应邀来复旦参加诗人狄金森的学术会议,那天我也正在主持一个学术会议,匆匆地在宾馆大堂里聊了一会,给我的印象,许女士是一个热情温柔,又有宗教信仰的女士。
不客气地说,我从小对修女没好印象,因为我家的一个姐姐是修女,她每次回到家中,几乎都是指责和抱怨,你们这里不好,那里不对等等。
他细心的安排,周到的服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是我没有和会长说话。
初识卢神父就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中等身材,待人谦虚、低调幽默、穿着简朴,谈起话来总是乐呵呵的,透射出一种活在主内的喜乐。当谈起堂区的福传情况时,他如数家珍,滔滔不绝。
令朋友印象最深的,是他在生命中最危急时不断重复说的:天主所要的并不是苛求。现在他长眠在利拉区的公墓。安博士利神父留下的印记是主所走过的印记。他巨大的成功,秘密在于将自己投放在天主的恩宠上,持久的努力。
但我们要与人分享时,怎样才不会给人留下说教、强人所难和令人厌烦的印象呢?圣方济各·亚西西曾说过:要时时传福音,但只在必要时才用语言。
就在采访王芝如修女结束的一周之后,意外接到了来自天津林姓教友的电话,这位阿姨与姐姐都是王修女的学生,提到王修女留给她们的印象,她说:王老师无论什么时候总是非常温和的,平易近人,特别是喜欢帮助别人,当初很多学生都得到过王老师的帮助
不少发言都给大家留下很深的印象。譬如,鲜为人知的大陆部分主教在推动礼仪改革、中文弥撒、弥撒经书的印刷、普及中的作用;基督之侣的爱心活动;修生对修院教育的评价调研等等。
当我们人类遇到诱惑时,或是感到厌恶,或是感到兴趣,即便是我们圣德很高的教友,在受诱的时候,那诱惑的坏印象及后遗症也会或多或少印在我们的灵魂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