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再启发而仍不能说出正确答案时,主持人终于说出了非常简单的道理:“肢残人摇着轮椅进电梯时,不必费神转身,就可以从镜子里看见楼层显示灯。”
一个明媚的中午,母女二人刚吃过午饭,院门被推开了,进来了一个衣衫褴褛的乞丐,六十来岁的样子,黑瘦的脸上满是皱纹和污垢,浑浊的眼睛里流露出哀求的目光,“给我点吃的吧?”
但他们经验到了主的临在,当耶稣为他们讲解圣经时,已神妙地进入了他们的内心,炽热了他们二人的心火。这也正启示了我们,耶稣透过他的话语而临在,他的临在会使悲伤化为喜乐,会使哀痛化为欢笑。
进村以后遇到了一个老教友,他请神父到他家去,神父犹豫了,他倒不是不想去,而是知道他家太苦了,不想给老人家添麻烦,就想推辞,可老人坚持要他去,神父就去了。
换言之,我们不应再用进、出牢狱的模式来思考,而应用造就和转化的过程来看待此问题:不是我们死后天主才论功行赏或论罪处罚,而是我们的思想行为在此时此刻就已经要么造就了牢狱般的生活,要么把牢狱转化为天堂般的境界
乌干达的民主制度非常脆弱,经历过多年的一党专政,现在进入了多党执政时期,但是政治人士倾向於把不同党派、不同群体视为敌人,而非同一个家庭内持不同意见的弟兄姐妹。
世俗进入了他的心,麻痹了他的灵魂。世俗如同一个‘黑洞’,吞噬善,熄灭爱,因为它把一切都吞到自己肚子里。因此,他们只重表像,意识不到别人的存在,漠视一切。
刚进大学,我很迷茫,对信仰生活不热心,也不知该怎么过,偶然间得知学校有教友,费尽周折,找到了学姐德兰。
有两名公教进行会的儿童陪伴教宗站在宗座大楼的书房窗口,其中一名儿童宣读他们的和平誓言。最後,教宗邀请在场的儿童一起释放象徵和平的气球,祝愿他们在家庭中活出和平、谦卑和分享的精神。
然而,倘若进教信主是在受到世俗利害观影响下偶然作出的选择,在心底并不真正相信或者不甚明了基督的爱和救恩,那么,他们追随基督也许只是想从中得到好处,现世和来世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