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知悉了基督的渴望,怀有了基督所怀有的心情,就更容易达到基督圆满的年龄。基督的渴望是什么?就是救人的渴望、福传的渴望,“把自己的民族,由他们的罪恶中救出来。”
当她的心被另觅新欢的丈夫深深刺伤后,她没有与其反目成仇,而是维护婚姻圣事的神圣,坚心依靠天主,忍耐、祈祷和宽恕,6年后,敞开胸怀接纳了回归的丈夫。
春节和中秋节的前几天,教堂就通知教友请这些外地来的媳妇连同她们的丈夫、儿女,不管是不是教友一同来教堂,提前过年过节。这些媳妇被告知,教堂就是她们的娘家,神父修女教友都是她们的亲兄弟姊妹。
三代人的价值观如此大的差异,同样反映在信仰生活中,就在每个人的身边,只要用心观察,在各种场合都能看到。
事实上,要“传达天主”,光有见证令人喜悦的可信性、宣讲的普遍性以及讯息的及时性是不够的。没有圣神,所有的热心都是徒劳的,是假使徒:它只是我们自己的行为,不会结出果实来。
这一天阳光明媚,无边无际的信友们手举梵蒂冈和黎巴嫩两国国旗伴随着乘座车前往祭坛的教宗。举行弥撒的祭坛以一棵黎巴嫩巨大的雪松为背景,祭台一旁是象征和平的橄榄树。这个布景格外引人入胜。
一年前,舒密贝格铁匠铺还是奥地利山村一家名不经传的小铁匠铺。如今,由于应邀为梵蒂冈打造80件盔甲,这家具有700年历史的铁匠铺,顿时成为全球媒体、盔甲收藏者造访的名店。舒密贝格铁匠铺中的父子三人。
我在2001年11月1日的“信德”上发表过一篇短文“德兰修女的教诲”,文中谈到,德兰修女是穷人的母亲,是千千万万穷人最伟大的母亲。是什么力量使她为穷人服务,不是母亲胜似母亲呢?
我们虽为自己的卑微感到羞耻,却享有天主所赐的尊严。教宗从福音中慈悲父亲的比喻展开这次默想的内容(路十五11-31)。这位父亲的小儿子在远方把财产挥霍尽了,只好靠放猪维生。
圣女小德兰的爱人之德众所周知,她指给我们其中的一个重点,就是真正实际的爱德,就是忘我。平常人所不肯做的,也就是这一点。如果我们在行爱德时想着自己,那不是居心让人家看出我们的爱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