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出生于一个虔诚的老教友家庭,自幼接受了洗礼并受到了良好的宗教信仰熏陶,成年后在内蒙古三盛公修道院修道,由于时局动荡迫使父亲离开了修院,在天兴泉小学任教,动乱的烟火不断,父亲无奈回到陕北老家务农。
游行队伍里出现老、中、青和儿童等教友,还有非洲和菲律宾等外籍和中国大陆教友夹杂其间。有人高举著标语牌,写着苦路每一处的祈祷意向。
七件圣事照顾着我们一生中:生、老、病、死的每个阶段,藉着每件圣事的独特恩宠,在不同环境和际遇中,帮助我们善度天主子女的生活,同时也为信仰作见证。
无论社会还是教会一直倡导关注老人,关怀老人,全力构建敬老爱老的氛围。但为老人提供物质保障的同时,精神层面的关怀做得是否到位,值得我们的神长教友深思。
徐岳峰老师代表昆明中学师生在追思礼仪中悼念杨道公老师在杨道公老师病重期间,昆明学校的党政领导、杨老师生前的老领导、老同事、学生等数次前往医院探望。
这两个老人都出身于老教友家庭,晚年却有着完全不同的生活状况。先说那个八十多岁的老人。她的丈夫是个建筑工人。她人虽缺点很多,但对主还算热心,能常去教堂参与弥撒,带领老伴念好早晚课。
我受礼泉县仪门寺会长杨生发的委托,带着全会人的渴盼,去四十华里以外的兴平请杨文波老神父为教友送弥撒行圣事。因为当时礼泉县仅有的兰哲益神父尚在铜川煤矿接受“改造”。在那艰难的年月,请神父谈何容易?
接触时间长了,热心的老教友常常对我的忘乎所以加以圣化教导,我很感激,也很惶恐,心里也多少有点不知所措,唯独见到韩阿姨,我的心完全放松,行为上也在她慈爱的目光中端庄起来,觉得自己特象一个乖巧的女儿。
我自己已经开始变老,因此,我现在非常强烈地体会到这一切。我感到死亡犹如一笔终究要偿还的旧债。虽然如此,人们出于本能还是尽一切可能推迟归还的日期。这就是大自然和我们玩的游戏。
老教友没有文化不要紧,让自己有文化的孩子们给读一读、念一念。经济条件好的教友,还可以把自己教会书籍,借给或送给一些教外人看看。总之,我们应该想尽一切能想到的办法,把福传搞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