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其实是在说:“因为我和他们毫无区别,他们可以对我为所欲为”(路9:44)。他与有限的人类的认同已达到了极点。
正如耶稣曾经说的,“如果你们有像一粒芥菜籽那么大的信德,你们可以对这棵桑树说,‘你连根拔出,移植到海中去’,它就会服从你们。”(路17:6)。
这时的转变是一种皈依,一种由冷漠甚或敌视到因尊敬而接受的皈依。然而这种皈依并非对耶稣即是救世主的相信。撒玛黎雅妇人虽相信了耶稣可以给她活水,但她所理解的活水仍然没有脱开物质世界的视域。
除了贫穷和饥饿,世界上最大的问题是孤独和冷漠。孤独也是一种饥饿,是期待温暖爱心的饥饿。喜悦是爱,喜悦是祈祷,喜悦是力量。天主喜爱那些怀着喜悦给予的人,如果你怀着喜悦给予,你将会给得更多。
这种爱德的传递如同涟漪般扩散,能够改变社会的冷漠氛围,让每个人都能感受到人性的温暖与善意,进而激发更多人内心深处的爱,形成良性循环,共同塑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符合禧年所期望的愿景。
亚洲如此响应教宗方济各的呼吁,愿意与教宗并肩奋斗,远离教宗所说的全球化的冷漠。为此,就连许多离乡背井的韩国人,都选择参与今年夏天的盛会。
蔡神父称,昔日天主教侧重以形上语言去论述成义,非着重个人经验,描述客观却冷漠,这亦形成与马丁路德的分歧;踏入二十世纪,天主教在神学与人学上更新,更接近路德的看法,这机会让天主教了解对方的语言。
一颗如同盘石般坚固的心呢,还是一颗沙砾的心,充满迟疑、冷漠和不相信?教宗于是勉励每位受洗者把自己小得可怜却真诚的信德献给耶稣,好使祂能在今天的世界各地继续建设祂的教会。
教宗回答说:因为在这个体系中,人的中心地位被夺走了,取而代之的是另一个东西;因为这里兴起了金钱偶像崇拜,冷漠无情遍布了全世界;因为世界遗忘了天主父,把天主搁置一边,自己成了孤儿。
堂区一位王姊妹苦口婆心地劝服一位电厂退休干部去教堂体验生活,他却不满意教堂沉默的气氛,不愿看到冷漠的表情,他说堂里没有温情、没有欢乐、缺少人际交流,进堂几次就离开了。教友不该反思我们缺少爱的行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