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曾在作品中用数字“五”描述过花、胎记和纹章数,阿斯奎思认为这是他申述信仰的方式。由于阿斯奎思书中充满了莎翁名著片断和对其详细的“破译”,尽管这本书惹来颇多争议,却仍颇具吸引力。
过大瞻礼时,堂里的教友分为两部分,一边是蒙民,一边是汉民,蒙民唱了汉民唱,过瞻礼时,他们从很远的地方来,因为路途遥远,来参礼的教友有很多需要在堂里住三天,瞻礼的前一天赶到,瞻礼后一天才能离开。
(《马尔谷福音》13:31)许多世纪以来,圣经饱受质疑和反对,著名学者兰姆说过:“没有任何一本书,像圣经这样被宰割、被考察、被查缉、被诽谤……(有哪一本书),曾经经历这么多的集体攻击?
文首的二位妈妈似乎从未考虑过拨出特殊时间来祈祷的问题,她们的心全在天主内。她们的整个生活已潜入天主圣爱内,所以她们一旦进入神圣空间,立即与天主翕合无间,乐不忘返。她们的境界已非「水」和「竹」可量。
这个墓志铭一般低沉的句子源于天主教会早期公开忏悔的仪式,在这个仪式中,忏悔者为表示哀赎自己罪过,将祝福过的灰洒在头上、身上,做为每一个自省而自醒的四旬期的始端,这样的一个仪式就充分体现深刻的剖析与自识:
你曾否造访海的源头,漫游过深渊的底处?”“云雾由哪条路散开,东风由哪条路倾泻大地?谁为暴雨启开闸门,谁为雷电指示道路?”
我也曾有过期待母爱的经历,所以读罢此文令我感触颇深。《妈妈再爱我一次》似乎又把我带回了童年时代。
许多艺术家和科学家曾仔细考察过这幅肖像,但研究不出用什么颜料画成的,因为人世间没有这种颜料。这幅圣母肖像至今色泽鲜艳,栩栩如生。
我在2001年11月1日的“信德”上发表过一篇短文“德兰修女的教诲”,文中谈到,德兰修女是穷人的母亲,是千千万万穷人最伟大的母亲。是什么力量使她为穷人服务,不是母亲胜似母亲呢?
著名教师,美文作家张丽钧女士曾讲述过这样一个故事———一天夜里,她接到一位家长充满忧虑的电话,反映她班上一个叫郑亮的同学,最近这几天竟像着了魔似的,一个人关在小屋里,反反复复地说着“这是不公平的”。